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92 頁
【木虌果攻略2】為木虌果打造量產好環境,隧道式棚架栽培管理技術
臺東場經數年試驗,參考國內外各項與木虌果特性相近之作物的栽培模式,例如蔓性瓜類作物(苦瓜或絲瓜等)的棚架栽培技術,以及需人工授粉且雌雄異株的奇異果園區雌雄株配置技術等。試驗期間同時多方測試各類棚架栽培方法,例如籬壁式、水平棚架及隧道棚架等,逐步建構適合於木虌果量產栽培的棚架栽培技術。此外,臺東場同時建立原生種木虌果週年栽培管理技術。
【木虌果攻略1】原生自臺灣土地的鮮紅:木虌果「臺東1號」
臺灣除了北部較少見,全島低海拔山野地帶其實都有野生木虌果的蹤跡。它跟我們一般食用的苦瓜是親戚,屬於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果實初為青綠,熟後轉鮮紅,剖開後種子型如鱉,故稱木虌。在《美濃客家民俗植物誌》中有記載,先民會搗碎其塊根作為洗滌劑;而最常利用的地方還是在原住民眾多的東臺灣。直到最近,多年來投入臺灣原生作物(小米、紅藜、翼豆、樹豆等)推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也發現了這渾圓鮮紅的果實
水稻「桃園5號」:因應缺水的新選擇,適用延後插秧的早熟稻米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針對水稻的育種目標以早熟、產量穩定,且在穀粒充實期間遇到35℃左右的高溫, 尚可確保白米外觀透亮的方向進行。新育成的水稻品種「桃園5號」即在此目標下誕生,配合當前農糧政策適度調整耕作制度,推廣延後插秧,分散整區同時整地用水的壓力。
嘗起來像另類紅鳳菜 有綠有紅,都是青葙
文.圖/黃朝慶 全國教育退休人員協會野菜學校校長 曾有人說過野菜是讓人接近生態的一個方法。其實老一輩的都有屬於 […]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6】吃當季.識當地 「斗南食物日」讓校園午餐融入食農教育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自今年9月起,與鎮內8所國中、小學合作,將每月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將精選的斗南在地優質農產品,包括在地當季的農產品,融入校園午餐菜單之中,並搭配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及影片,希望增進孩童對家鄉的認識。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5】天天有機,100%三章一Q 新竹縣竹北國小的模範校園午餐
201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推行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新竹縣為第一批試辦縣市之一,其中擁有104年歷史的竹北國小,午餐更是天天都吃有機蔬菜,且全品項生鮮食材幾乎百分之百符合三章一Q標準。
植物性產品的新星 餘甘子加值應用的趨勢分析
近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天然無添加、草本植萃的保健食飲品與外用品的需求也漸漸增加。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市場報告,直至2025年,國際餘甘子萃取物的市場規模預期將上升至約490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9%。本篇評析綜合國內外餘甘子市場的產業資訊,針對亞紐澳地區餘甘子產品及市場趨勢進行探討。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4】城鄉差距大,營養師編制不足 臺灣校園午餐何時法制化?
臺灣學校午餐目前仍屬地方自治事項,全國22縣市政府各行其政,依地理位置條件、地方財政甚至選票考量,從收費方式到人力配置做法不一,長年以來累積不少問題;相較於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學校給食法》,臺灣是否也該催生一部午餐專法,建置完善且整體的學校午餐制度?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3】團膳校園午餐食安控管如何再升級?
臺灣學童目前中午吃的營養午餐,除了學校公辦公營、公辦民營之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委由團膳業者專業辦理午餐。從菜單設計、食材選購到烹調衛生,站在供應校園午餐第一線的業者要怎麼配合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採購符合標準的食材?在過程中如何把關食品安全?而業者又認為校園營養午餐可以如何再升級呢?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2】校園午餐穩定基礎銷售量,進一步邁向消費市場 桃市農會有機流通中心
桃園市農會從2012年和2013年起開始供應新北市和桃園市有自立廚房的學校營養午餐,在推行有機校園午餐兩年之後,桃園市農會(以下簡稱市農會)從一開始單純的「賣菜」搖身一變成為「供貨中心」,並在2014年設立有機蔬菜截切廠,處理蔬菜截切、清洗、分類裝籃,增加學校或團膳業者的採購意願,提供學童品質優良的有機蔬菜,更提供契作農民一個穩定銷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