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213 文章

【漁廢終結之役4】覆網清除×刺網實名 澎湖縣再次以海為傲

澎湖縣,境內大小離島超過90座,其中19個是有人島,是全臺海岸線最長的縣市。島民以海維生、也以海為傲,土魠、丁香魚和美麗的珊瑚礁海岸是澎湖人的名片,一亮出來就讓人咋舌,只是海底世界卻不像陸上如此光鮮亮麗。2018年起,澎湖縣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資源挹注下,加強海底覆網清除力道,至今已清出18萬公尺廢棄漁網,連30年前的養殖箱網也現身。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局長陳晶卉說,清除工作不會停止,刺網實名制也會同步走,要讓澎湖漁業永續經營到下一代。

【漁廢終結之役3】暫置區、專用車和抓扒車齊出動!南方澳漁港的漁業廢棄物處理

漁產作業過程所產生的漁業廢棄物,積年累月之下已逐步影響港區環境與海洋生態,近年來蘇澳區漁會建置了「漁港廢棄物暫置區」,讓淘汰的舊漁網有了集中安置的中繼站,漁會也依據外籍漁工出海作息,添購專用清潔車輛解決漁船的日常垃圾,此外,還有結合大型廢棄物清運功能與路面灑水功能的「抓扒車」協力維護環境清潔,從各面向對症下藥,令港區環境耳目一新。

【漁廢終結之役2】促進刺網轉型,漁業署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

海洋漁業資源屬於再生性資源,尤其在距岸3浬海域,是海洋漁業生物產卵、哺育及成長的重要棲息環境,為避免棲地環境破壞及漁業資源過度利用,保育工作刻不容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已公告拖網、扒網及鎖管棒受網3浬海域禁漁區,同時輔導刺網漁業轉型。

早熟省水,帶有芋香 優質水稻「臺南19號」

水稻「臺南19號」的父本為臺灣越光米「臺南16號」,母本為抗病香米「臺南13號」;其生育天數比目前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減少約20天,可以節省稻田灌溉水量9~15%,對水稻病害的抗性穩定,米質優良、帶有芋頭香味,符合消費市場需求。

【漁廢終結之役1】整治漁業廢棄物的首要任務:標示、通報和回收

刺網因為捕獲漁種多且作業方便,是臺灣沿海地區家計型漁業常使用的漁法;不過刺網容易混獲幼小魚種,纏繞礁岩也恐破壞生態棲地,網具流失更可能形成海洋廢棄物,沉積汪洋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今年(2020)9月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並在2021年起全面實施「刺網實名制」,避免無名刺網遭棄後影響漁船活動及海洋生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落實刺網漁具實名制 不要讓垃圾比魚多

處理海洋廢棄物,有預防、減緩和移除三大策略,「刺網漁具實名制」希望以溯源管理達到預防的效果,原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是輔導縣市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推動,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澎湖縣等進度較快,部分縣市尚未完成,因此漁業署今年(2020年)統一訂定法規,明年正式上路,各縣市政府可一體適用。

【木虌果攻略6】務農不浪漫,康樂鼓掌農場的木虌果之路

「康樂鼓掌農場」的農場主郭明哲說:「這邊就叫做康樂嘛,我們又希望可以給自己打氣、也帶給別人鼓勵,就取了這個名字。」由青農郭明哲、鍾欣妤夫妻經營的這座農場也種釋迦,還有紅龍果、百香果。但使他們特別的,則是方興未艾的新興作物:臺灣原生種‧木虌果。

【木虌果攻略5】天然色素、保健原料或料理應用通通行!一果數用的神奇木虌果

機能性農產品近期受到國人重視,過去1950年代著重「吃得好」的飲食習慣,到1980年代變成「吃得巧」。隨著科技趨勢不斷變化,日新月異的今日,「吃得健康」儼然已躍升為飲食消費的重要選項。而木虌果由於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含量特別豐富,近年更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喜愛。

【木虌果攻略4】木虌果的常見蟲害與防治 落實清園並留意發生期

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調查,木虌果常見害蟲包括:瓜螟、斜紋夜盜蛾、象鼻蟲、咖啡硬介殼蟲、粉介殼蟲類、椿象類、瓜實蠅及細帶實蠅等。本文針對其蟲害進行相關介紹及建議防治措施,提供農友栽培時參考。

【木虌果攻略3】木虌果的常見病害與防治 非農藥資材為防治主力

近年來臺東場調查,發現木虌果的地基部病害有莖腐病、白絹病,葉部病害有炭疽病、白斑病,其中以莖腐病最具威脅性,發病後約3~5天全株即枯萎;炭疽病發生較普遍,其他則為偶發性。為使農友在栽培中做好病害管理,本篇介紹4種病害特性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