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廢終結之役3】暫置區、專用車和抓扒車齊出動!南方澳漁港的漁業廢棄物處理

南方澳有得天獨厚的港灣地形,兼具遠洋、近海、沿岸三種漁業,是臺灣三大重要漁港之一。

文/李盈瑩 攝影/林彥廷

最大宗除了捕烏魚使用的流刺網,還有夜捕鯖魚及鎖管等趨光性生物、俗稱「三腳虎仔」的臺式圍網,其中也摻雜一些斷裂的繫船繩、延繩釣的廢棄漁繩等。

南方澳漁廢大宗:流刺網及臺式圍網

以漁廢最大宗的漁網來說,每年冬季用來捕烏魚的流刺網,在一一取出漁獲之後,部分漁網可能因卡到礁石或海中垃圾等雜物而破裂,由於仰賴人工整補相當耗時,多數船家習慣採取直接汰換的作法,以致產生大量廢棄漁網。此外,由於漁網體積龐大,依規定需裁切為1平方公尺的大小才能進廠焚燒,僅有少數的船家願意自行處理,大多數為了省事,遂在出船作業時於外海棄置;若在港邊遇到繫船繩斷裂損毀,也時常就地丟入漁港之中。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說:「過往每年幾乎都有6、7起船軸葉槳絞入廢棄纜繩的事件發生,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卻仍無法改變漁民根深柢固的習慣。」

有鑑於此,陳春生主動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提出設置「漁業廢棄物暫置區」的建議,漁業署同時配合海洋保育署推動環保艦隊,鼓勵漁民主動將海上廢棄物帶回,目前已有南方澳、梧棲、基隆等共9處第一類漁港設暫置區。漁港暫置區由漁業署補助設置,讓漁船攜回的生活廢棄物、海上垃圾及廢棄漁網具等,先置放於暫置區作簡易清潔、材質分類等前處理工作,可回收部分由回收商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部分,則進行裁切、破碎等去化到進場標準,再送至焚化爐焚燒或委由廠商清理。

暫置區的廢棄物最大宗除了捕烏魚使用的流刺網,還有夜捕鯖魚及鎖管等趨光性生物、俗稱「三腳虎仔」的臺式圍網,其中也摻雜一些斷裂的繫船繩、延繩釣的廢棄漁繩等。

期盼建立更完備的漁網回收機制

自從漁港劃設暫置區,漁民都會透過縣府公告,主動將淘汰的漁網及漁繩集中堆放於此;漁會平日也會派「抓扒車」至「整補區」(專門整補漁網的區域)協助清運船家不需要的漁具。全天候開放的暫置區,雖然偶有船家會從中挑選狀況良好的漁網回去整補再利用,附近居民也會前來撿拾,將流刺網捲曲成綑充當雞舍的防蛇網,或利用漁網作為瓜棚與豆科植物的攀爬網,然而這些零星的回收,只是整體漁廢的冰山一角。

以焚化處理來說,為符合漁網廢棄物需小於1平方公尺的焚化標準,在缺乏機器作業的情況下,目前僅能以人工裁切處理,導致漁民配合意願低,漁會目前也未有足夠人力能夠投入。至於回收利用這條路更是窒礙難行,陳春生坦言,曾有廠商來載取幾次,但通常難以持續,加上相較於寶特瓶的材質特性,漁網因長期浸泡於海水、製作上會採取耐腐蝕的材質,若後續要回收再製為機能服飾,處理的技術門檻又更高了。縱觀國內許多廢棄物的回收機制,無論是寶特瓶、米酒玻璃瓶、電池、廢紙、汽車廢鐵,皆因「回收了就有錢能領」,製造了使用者願意收集並拿去回收的動機,倘若政府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漁網回收機制」——前期挹注資源輔導大廠研發漁網材質的回收技術;另一方面,著手設計專門裁切漁網的機器,針對無法回收再利用的漁網進行焚燒;接著設立每噸多少金額的回饋制度,提高船家自發性繳回廢棄漁網的誘因。當模式逐漸上軌道,也可考慮進一步採取「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將後續行政處理的費用回頭反映在漁網價格,讓回收管道暢通,形成一套自給自足的循環機制。

數百噸的廢棄漁網堆放在暫置區,需要有更進一步、流暢穩定的回收機制。

除了既有的暫置區,港區還額外設立其他暫置區地點,堆放數量龐大的廢棄漁網。

跟隨漁船作息演變 專車收載漁民生活垃圾

大型漁廢的後續處理,尚待中央政府的力量來解決;至於漁民日常出海所產生的生活垃圾,蘇澳區漁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配合漁民的生活作息,從根本解決。蘇澳鎮公所一般的垃圾車固定於每日下午3點到4點於港區繞行,偏偏此時正是漁民出海作業或回頭補眠的時段,在趕不及倒垃圾的情況下,許多漁民在海上生活時所產生的食品包裝垃圾,時常採取最省事的做法——隨手扔往海面上,或回港時直接拋入漁港。

細探南方澳的漁民作息,夜捕鯖魚的三腳虎仔一般於下午3、4點出港;延繩釣則是半夜出發,清晨7、8點返港;而部分拖網作業亦是午夜出發,午後1、2點才返回漁港,返港後整理完畢約2點多,隨後便進行補眠。為了抓準船員的作息節奏,蘇澳區漁會向宜蘭縣政府爭取一輛專用垃圾車,每日固定於上午8點30分及下午2點30分兩個時段繞行港區13處定點,每定點等待5分鐘,並搭配隨車廣播放送印尼、越南、菲律賓共三國語言,與外籍船員直接溝通。此外,由於該車輛僅收取漁民的生活廢棄物,為區隔一般民眾垃圾,特別規畫專用垃圾袋,以「繳交一袋垃圾換一個空袋」的模式進行。目前港區已設置多臺監視器,自2020年12月開始上路後,將進行半年的宣導期,預計於明年針對隨意丟垃圾的行為正式開罰。

海洋保育和環保意識不光是討海為生的漁民須具備,一般民眾也該共同維護。陳春生憶及:「早年施行垃圾不落地的政策之初,民眾十分不習慣,加上南方澳有個特殊之處,就是在地居民的生活區域與漁港靠得非常近,少數民眾趕不上垃圾車,竟索性將整袋垃圾拋擲到漁港。」被發現時甚至大言不慚:「我們不這樣丟,你們就沒事可做啊!」聽在陳春生的耳裡十分心酸,讓他感嘆並且期望,海洋環保真的需要從每個人做起!

專用垃圾車在方便漁船作息的時間點,以「一袋換一袋」的方式,收載漁船生活垃圾。

「抓扒車」路面灑水沖洗魚水 維護港區清潔

「漁港廢棄物暫置區」暫時解決了漁網隨處漂流的命運,近期剛啟用的垃圾車也已上路,專車處理漁船生活垃圾,南方澳的漁港環境似乎一天比一天整潔,目前任職蘇澳區漁會推廣部主任的莊嗣毅,笑談了一段昔日對家鄉的印象,以前漁船返港後,生鮮漁獲自漁艙撈起,夾雜著冰塊一同被挪移到車斗上,車子一邊開,融化的魚水、血水就一邊漫溢至柏油路面,每當正午時分烈日一照,腥臭味便瀰漫整座漁港。「每次搭客運回到南方澳,原本在座位上閉目養神,一聞見味道就會自動醒來!」

後來載送漁獲的車斗依規定進行改善,使得血水不能直接流向路面,然而過程中或多或少仍會有魚水殘留的問題,先前漁會特別請託消防隊協助處理,後來添購了附帶灑水功能的「抓扒車」,每逢漁獲繁忙之際就會進行路面沖洗,全方位維護港區的清潔。由於南方澳含括了遠洋、近海、沿岸漁業,依隨季節變化,船家常在流刺網、三腳虎仔、延繩釣、曳繩釣等各種漁法漁具間轉換,早年閒置的漁具時常就堆置在港邊、隨意以黑網遮罩,或向民家租借空間存放,然而夾雜在民居之間散發的魚腥味卻常造成環境不潔的印象。所幸數年前漁會興建了漁具倉庫,各船家的閒置漁網始有歸屬,也大幅提升了南方澳漁港的整體環境。

南方澳漁港有許多外籍漁民,漁會以貼近漁民生活的方式回收廢棄物,希望創造該港區漁業永續。

附帶灑水功能的「抓扒車」,每逢漁獲豐收之際協助路面沖洗,維護港區清潔。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