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廢終結之役2】促進刺網轉型,漁業署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

刺網若纏繞礁岩將影響生態環境,漁業署積極輔導漁民轉型,希望逐步減少刺網經營艘數。(攝影/林彥廷)

文.圖/張惟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政組資源管理科科長

考量刺網漁業對於礁岩棲地環境及漁業資源利用的影響,漁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以逐步減少經營艘數為政策目標。

刺網影響生態棲地 漁業署輔導轉型

維護海洋生態與資源利用的平衡,是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目標,漁業署及各地方主管機關針對特定漁業的不同漁業特性,共同推動禁漁區(期)、總漁獲量管制、漁撈日誌、卸魚聲明等各項管理措施。

其中,刺網漁業具有省能源及捕獲物種多樣的特性,為臺灣沿近海家計型重要漁業之一。按捕獲目標物種習性,漁民經常使用流刺網、底刺網等不同類型的刺網網具,惟其材質不易腐爛,倘纏繞礁岩棲地環境,將嚴重影響生態棲地環境,若意外流失棄置,則形成幽靈漁具,影響漁業資源利用。

刺網材質不易腐爛,若意外流失或纏繞礁岩,將影響生態棲地環境。(圖片提供/澎湖縣農漁局)

刺網材質不易腐爛,若意外流失或纏繞礁岩,將影響生態棲地環境。(圖片提供/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劉文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995年公告「流網漁業管理規定」,2004年公告修正為「流網漁業管理要點」,並規範經營刺網漁業的漁船(筏),其總噸位不得超過100,限於臺灣200浬內海域作業,使用的網具長度不得超過2.5公里。依據資料顯示,2017年總噸位未滿100的漁船(筏)計2萬1,872艘,其中主營刺網漁船(筏)計8,961艘、兼營刺網漁船(筏)計3,921艘,合計1萬2,882艘,比例約占全國總噸位未滿100漁船(筏)的60%。

3浬海域為海洋生物重要棲息環境,為保育臺灣近岸海域棲地環境及漁業資源的永續,目前拖網、扒網、鎖管棒受網等漁業類別及主要燈火漁業漁區已退出3浬海域;刺網漁業則因各地沿岸礁岩分布情形不同,由地方漁政主管機關依據漁業法,因地制宜訂定所轄海域的刺網禁漁區(期)規定。

雖然劃設禁漁區能直接縮減刺網作業範圍,但轉營為一支釣或曳繩釣漁業等釣具類漁法,漁獲量相對較低,且具技術性,因此推動之初,多數漁民表示影響生計,不同意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期)。考量刺網漁業對於礁岩棲地環境及漁業資源利用的影響,漁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以逐步減少經營艘數為政策目標。

修正漁業證照核發準則 刺網執照只出不進

漁業署「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其策略作法可分三個層面:

一、法規面

2017年1月5日,漁業署公告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第22條規定,規範刺網漁業不得登記為兼營漁業,已核准兼營刺網漁業者,除因繼承或配偶、直系血親間的移轉,僅得兼營至漁船滅失或漁業人變更為止,也就是說,刺網執照「只出不進」,從源頭減少刺網漁業漁船(筏)經營艘數。

針對沿岸海域具有岩礁環境的地方政府,漁業署優先輔導訂定刺網漁業禁漁區(期)及限制轉籍的規定,自2017年輔導基隆市擴大刺網漁業禁漁區範圍起,陸續輔導宜蘭縣、嘉義縣、新竹市、桃園市等地方政府公告刺網漁業禁漁區(期),以及輔導基隆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屏東縣、新竹市、新竹縣及澎湖縣訂定限制刺網漁業漁船轉籍規定;截自今年(2020)為止,已輔導計14縣(市)政府訂定刺網漁業禁漁區(期)規定、8縣(市)政府訂定限制轉籍的規定。

二、輔導面

漁業署依據年度預算,針對已訂定刺網漁業禁漁區(期)規定的地方政府,補助其轄屬刺網漁業漁船(筏)轉型為一支釣、曳繩釣等釣具類漁業,主營每艘補助20萬元,兼營補助15萬元。自2017年至2019年,總計已輔導1,878艘轉型。

三、管理面

為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響應政策,漁業署優先於已訂定刺網漁業管理規範的縣市所轄海域範圍放流魚苗,增裕漁業資源,並補助執行人工魚礁區覆網清除及海上巡守隊巡護之相關經費,以維護棲地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經修正相關規範,限制刺網漁業申請兼營,控制總經營艘數,以及輔導轉型等減少刺網漁船(筏)經營艘數等措施,臺灣刺網漁業漁船(筏)艘數自2017年1萬2,882艘降為2020年9,956艘,逐步達到減少國內經營刺網漁業漁船(筏)艘數的政策目標。

漁業署期望藉由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逐步減少刺網漁業漁船(筏),以減少作業時纏繞及意外流失,影響礁岩棲地環境的情形,並積極輔導轄屬海域礁岩棲地環境的地方政府訂定及落實禁漁區(期)規定,同時持續輔導業者轉作釣具類等環境友善漁業,逐步將3浬海域範圍成為海洋生物資源復育、繁殖及成長的區域,秉持責任管理模式,增進漁民對棲地維護及資源永續的共識,期能在有限的海域中創造無盡的資源並善加合理利用,實踐生態協調共生的理念,永續漁業資源。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