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虌果攻略6】務農不浪漫,康樂鼓掌農場的木虌果之路

「康樂鼓掌農場」主人郭明哲,在2016年認識了木虌果,得知木虌果營養價值豐富後,便決定投入試種。

文/莊政霖 攝影/林靜怡

「這是我們種了、也賣了幾年下來,覺得最核心的問題。不是說這個產品我們覺得很好,人家就一定要來買,沒有這種事。如果真的想要投入,這件事情,一定要先想好。否則不如不要種。」

長得像惡魔果實的臺灣原生種

無論是橙紅色的熟果,抑或是檸檬綠的青果,外觀介於紡錘形與橄欖球形之間的木虌果,其外皮一律帶有略微扎手的尖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漫畫作品裡的「惡魔果實」。「事實上,也真的有人說它像從地獄來的果實。」鍾欣妤笑著說。

但事實上,這個看似從異世界降臨的瓜果,卻是不折不扣的臺灣原生種。「這個以前都是原住民在吃的,卑南族語叫hamunly,阿美族人說的sukuy,講的都是它。」郭明哲一邊把玩著手上的木虌果,滾瓜爛熟地介紹著這讓他花了3、4年的心力與之「搏感情」的作物:「他們主要會料理它的嫩葉、嫩梢,或是把青果拿來煮湯。」

返鄉至今7年的郭明哲,是在2016那一年,知道有木虌果這種作物。「我回來務農,一開始什麼都不懂,長輩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郭明哲說。但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個性,使他不會輕易滿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透過各地改良場、試驗所辦理的「農民學院」實體課程,就成了郭明哲汲取農業知識的第一道良方。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農改場),也就成了郭明哲經常走訪的場所。

「有一次臺東農改場辦了一場發表會,跟我們介紹木虌果,說是他們發現這種作物營養價值非常高,也成功地復育出種苗。我聽聽覺得,欸,這好像不錯喔。當下跟農改場的專員談一談,決定說,好,我們把原本家裡的荖葉園,改來試種木虌果看看。」郭明哲說。

當開路先鋒,遇上毫無頭緒的挫敗

2016年7月,臺東遭逢風力強達17級的尼伯特颱風侵襲,全縣經歷極大的損失。但是郭明哲經由臺東農改場提供技術轉移後,試種的第一批木虌果,還不用等到風災,就已幾近全軍覆沒。在臺灣,一般而言,多數作物都會有所謂的「植物栽培手冊」可以供作參考。「紅龍果有紅龍果的手冊、百香果有百香果的手冊,但是木虌果完全沒有任何文獻可以看。」郭明哲說:「我想說,木虌果是葫蘆科苦瓜屬,那我把它當苦瓜來照顧,應該沒有問題吧?」

苦瓜是一種非常重營養,需要大量施肥的作物,郭明哲於是照樣替木虌果澆水、施肥。「到了在結果的時候,我非常高興。」郭明哲說:「木虌果它是雌雄異株,蜜蜂又不喜歡苦瓜屬的花蜜,必須要人工授粉。那時候我用的還不是現在這種改良過的隧道式拱形棚架,授粉起來非常麻煩。可是每一株母的木虌果都有結果,長得還很漂亮,我的認真得到相應的好收穫。」

高興不到兩天,試種了面積2分半的木虌果,紛紛開始凋零、枯萎。「我整個傻在果園裡,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趕快打電話給臺東農改場的人求救。他們也緊急派人來,採葉子、採果,也整株挖了幾顆走。慎重起見,他們還同時幫忙把樣本送去臺南,給專門研究植物病理的亞蔬中心化驗,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郭明哲苦笑著說。

木虌果為雌雄異株。由於蜜蜂無法協助木虌果授粉,若果園期望結果,僅能靠人工授粉。

桀驁不馴的木虌果,造就不服輸的農務達人

化驗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問題都沒有。

這個結論,自然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據臺東農改場場長陳信言的意見,他認為,木虌果是一種野性難馴的作物,不習慣像苦瓜那樣的豐衣足食。吃得太好,最後反而把自己撐死。「我想說,好啊,吃不了那麼好,那我乾脆野放算了。」從郭明哲的語氣裡,仍聽得出當初決定野放的賭氣情緒:「我一個月頂多澆一次水、施一次葉面肥,除了授粉期間我跟我太太要勤勞一點,平常是不怎麼管的。結果,欸,它們還真的越長越好。」

約莫在同期,郭明哲感受到自己所有的農業知識,仍不足以讓他明白自己田園裡面發生的大小事。原先高中畢業、當完兵後,便到親戚在中國開的公司擔任臺幹的他,為了從父親手上接下來的這份農產事業,下定決心,再回到學校讀書。

「我在國立臺東專科學校(簡稱臺東專校),讀了兩年的園藝暨景觀科,在那邊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也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脈。」郭明哲說,臺東專校園藝科的老師,全是出自臺大、中興農學院的師資。那兩年裡面,植物生理學、肥料學、營養學……等等各學科的基礎,都奠定得非常紮實。「那時候真的很累,白天照顧家裡的木虌果、紅龍果,晚上去學校讀書,做中學學中做,這樣撐了兩年。可是學來的知識,從生產到銷售,都非常受用。」

家人齊心,串聯資源 點滴打開知名度

繼栽種技術之後,銷售,又是一道難關。郭明哲坦言,2016年投入試種,抱持著熱忱和憧憬,想要把木虌果這樣高營養價值的作物推廣出去。迄今,多數的農友都還在觀望。

他表示,相較於一開始的困難,花在行銷推廣的時間心力更是翻倍。「每次出去我們就不停講木虌果的好處:茄紅素是番茄的70倍、β-胡蘿蔔素是胡蘿蔔的15倍,還有必需脂肪酸跟多種維生素,對眼睛很好……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好懶得再講。」

過去3年,郭明哲夫婦跑遍了大小市集,包括臺北著名的希望廣場,以新光三越前的市集。「木虌果要先寄過去,也不敢寄太多,一次頂多100、200公斤。我們搭最早5點的火車,到臺北9點剛好開始擺攤。站半個小時好不容易等到一個人,跟他講了一個小時,他可能就買1顆。一天只賣5、6顆,是常有的事。」但是,許多農產品到了希望廣場,又是這樣少見的作物,通常不都能賣個好價錢嗎?「不好賣,沒人知道啊。」郭明哲兩夫婦的小朋友,忍不住插了一句進來。

「小朋友會跟我們四處去,他現在很厲害喔!」郭明哲笑著說:「當然還要感謝我老婆。他不只跟我一起在農地裡工作,網路上的社群,也都是他在經營。另外我們也很感謝水保局。除了臺東農改場一直提供我們技術支持,還有水保局為期3年的青年回留農村補助,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撐到現在的原因。」

為了推廣木虌果,郭明哲一家人跑遍各個市集,太太鍾欣妤也負責經營網路社群,期望用多種管道讓民眾認識木虌果的好。

務農,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儘管辛苦,抱持著「沒關係,我們慢慢來」的心情來推廣,到了2020年,「康樂鼓掌農場」的木虌果,已經在5間電商平臺上架。同時,在知名的連鎖超級市場,也有70幾間可以看到郭明哲夫婦的木虌果商品。在連年的堅持下,終於能夠看見乍現的曙光。

木虌果除了青果可以煮湯入菜,高營養價值的熟果也適合拿來做各式加工產品。

既然推廣已經有了起色,那麼,如果有其他的農友想要投入木虌果的栽種,會有什麼樣的建議呢?「你種了要賣給誰?這件事情,你一定要想清楚。」始終面帶笑容的郭明哲,談及消費客群,霎時嚴肅了起來,同時反覆強調:「這是我們種了、也賣了幾年下來,覺得最核心的問題。不是說這個產品我們覺得很好,人家就一定要來買,沒有這種事。如果真的想要投入,這件事情,一定要先想好。否則不如不要種。」

郭明哲建議,投入木虌果栽種前,一定要想清楚銷售的對象。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