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虌果攻略3】木虌果的常見病害與防治 非農藥資材為防治主力

木虌果感染莖腐病後,植株會急速失水萎凋。對木虌果而言,莖腐病是最具威脅性的病害。

文.圖/林駿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木虌果本身耐病蟲害,病害種類不多,建議以非農藥資材栽培為主。

莖腐病(stem rot)

本病由土棲性病原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引起,主要危害土壤表面的莖基部。此病害好發於高溫多雨時期,常見於5~6月鋒面及7~9月西南氣流來時,在豪雨過後最易發生。病原菌可產生圓形孢囊於水中釋放游走孢子,若田區排水不良,於高溼逆境下,植株生長衰弱,易受病原菌侵入,受害植株將會急速失水,約3~5天後黃化、萎凋。被害的莖基部會褐化並膨大龜裂,觸摸表面會有黏滑感;患部逐漸呈中空狀,當內部維管束皆已褐化,養分水分輸送便會受阻而造成萎凋。若將病株挖掘出來觀察診斷,會發現僅近土壤表面的莖基部被害。莖腐病的防治建議如下:

一、田間管理:務必注意田間排水,並以草生栽培涵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可減少發病機率。

二、非農藥防治:雨季來臨前,施用稀釋倍數1,000倍的亞磷酸噴灑全株,3~5天一回,連續3回,可提升植株抗病能力,並於雨季前後定期施用有益微生物,如木黴菌或枯草桿菌,澆灌莖基部以降低病原菌密度。

三、藥劑防治:選擇稀釋倍數3,000倍的500 g/L達滅芬水懸劑或稀釋倍數3,000倍的9.4%賽座滅水懸劑。病害發生初期開始施藥,每株灌藥500毫升於病株周圍,必要時每隔7天灌藥一回,連續3回。

莖腐病病原菌可產生圓形孢囊。

莖腐病的病害部位僅發生在與土壤接觸的莖基部,患部會呈現褐化膨大龜裂狀。

白絹病(southern blight)

本病由真菌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病原菌以菌核狀態殘存於土壤中,為初期感染原,主要危害土壤表面莖基部。病害好發於高溫潮溼的環境下,如5~9月的梅雨、颱風過後的大雨,此時發病最嚴重,10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進展速度隨即減緩或停滯。當土表菌核碰觸植株開始感染侵入,受害組織的維管束被破壞而使水分運輸受阻,導致生長衰弱、黃化並逐漸萎凋,但萎凋速度較莖腐病緩慢。病原菌可在被害組織的表面產生白色絹狀菌絲,以及褐色圓形如蔬菜種子大小的菌核,為本病主要辨識特徵。白絹病的防治建議如下:

一、健康種苗:病原菌可藉苗土、水流、農具等方式傳播。因此選擇無發病田的種苗,可減少苗土摻雜病原菌帶入田區的風險。

二、田間管理:若田間發現罹病株,應及時採用藥劑防治,抑制病原菌並減少菌核生成,最後挖除銷毀。此外,將植株附近表層土壤進行清除或翻埋,抑制土壤中菌核發芽。本病原菌為好氧菌,菌核埋在土壤深度2.5公分以下,即可降低其發芽率,而在土深7公分時幾乎不發芽。

三、非農藥防治:於莖基部噴灑木黴菌進行預防。

四、藥劑防治:發現罹病株可施用稀釋倍數1,000倍的30%殺紋寧溶液或稀釋倍數3,000倍的24.9%待克利水懸劑,以10公升藥水灌注莖基部及其周圍土壤。

褐色圓形菌核為白絹病的主要傳播感染原。

若發現罹病株,可用化學藥劑殺紋寧溶液或待克利水懸劑澆灌莖基部及其周圍土壤表面。

炭疽病(anthracnose)

本病由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主要為害葉片部位,進而影響光合作用。本病好發於高溫多雨季節,如5~6月及9~10月的雨季,最適發病溫度為25~28℃,在高溫高溼及氮肥施用過多的田間容易蔓延成流行性病害。病徵初期會在葉片形成褪綠色不規則圓斑,中間會褪成白色,白色部位於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黑色粒狀物,此為柄子殼,內有長桿狀分生孢子;圓斑外圍呈水浸狀,後期會形成黃褐色圓斑。病原菌會藉由雨水飛濺傳播,且可在罹病的莖、葉組織,或是土壤表面存留,亦可能附在竹籬或栽培網上殘存越冬,成為翌年的感染原。炭疽病的防治建議如下:

一、田間管理:首重合理化施肥,尤其注意氮肥的施用量。

二、非農藥防治:用稀釋倍數1,000倍的亞磷酸混合稀釋倍數500倍的枯草桿菌(台灣寶)及稀釋倍數500倍的苦楝油(作為展著劑),每5天施用一回,連續3回。每次施用後應間隔3~4週才可再次施用,建議於5~10月每個月進行一次防治。

三、藥劑防治:可選擇稀釋倍數3,000倍的23.6%百克敏水懸劑、稀釋倍數2,500倍的27.3%三氟得克利水懸劑或稀釋倍數1,500倍的42.2%腈硫醌水懸劑於發病初期進行防治。

炭疽病的葉片初期病斑呈褪綠色不規則圓斑。

炭疽病病斑中間會逐漸褪成白色,周圍呈水浸狀,白色部位於顯微鏡下觀察有黑色粒狀物,其為柄子殼。

炭疽病後期病徵為黃褐色圓斑病斑。

白斑病(Cercospora leaf spot)

本病由真菌Cercospora citrullina引起,主要為害葉片部位,促使葉片較快衰老,進而影響光合作用,致使木虌果品質下降、縮短採收期及減產。病害好發於缺乏有機肥、偏施化肥的田間,常於9月多雨季節發病。病徵初期為水浸狀病斑且逐漸擴大;後期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邊緣為淡綠色,中間呈灰白色,直徑1~4毫米,病斑上的淺黑色黴狀物為病原菌。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罹病殘體上越冬,到翌年成為初級感染原,其通過氣流或雨水傳播到葉片上感染發病。白斑病的防治建議如下:

一、田間管理:施用有機肥,以增強地力、改良土質,提高抗病力。

二、藥劑防治:尚無針對此病推薦的藥劑,可參考上述炭疽病防治藥劑。

白斑病病原真菌的主要感染部位為葉片,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狀,邊緣為淡綠色,中間呈灰白色。

白斑病病斑中間的灰白部位於顯微鏡下有淺黑色黴狀物(左圖),即為白斑病的病原菌(右圖)。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