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起來像另類紅鳳菜 有綠有紅,都是青葙

當兩種顏色的青葙生長在一塊,常會讓人以為他們不是同一種植物。

文.圖/黃朝慶 全國教育退休人員協會野菜學校校長

曾有人說過野菜是讓人接近生態的一個方法。其實老一輩的都有屬於自己的野菜故事。筆者研究過很多野生植物,以前不會想到要怎麼吃,也不用管病蟲害,但自從參與野菜學校推廣野菜文化,就要慢慢體會各種野菜風味。

今天筆者想介紹一種常見的野菜——青葙。青葙開的花外表像雞冠花,筆者小時候曾因青葙像雞冠,就採了青葙逗雞,結果反被雞啄傷了眼,因此永遠記得又痛恨此植物。

青葙是莧科(Amaranthaceae)青葙屬(Celosia),拉丁學名為Celosia argentea,又名野雞冠花、百日紅、狗尾草、野雞冠、雞冠莧、土雞冠、狗尾莧等,從溫帶至熱帶亞洲、歐洲及非洲均有分布。通常自然生長於荒廢平原、田邊、河床、丘陵、山坡、村落路旁、農墾旱地等,常一大群生長。

青葙葉子有紅有綠 可能還有中間型

青葙為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30~150公分,莖直立,有分枝,顏色為綠色或紅色,具顯明條紋。葉互生,呈披針形或卵形,長4.5~15公分,綠色常帶點紅色,葉頂端急尖或漸尖,具芒尖,葉基部漸狹,葉緣全緣;葉柄長0.2~1.5公分,或無葉柄。花頂生或腋生,為雌雄同株,花序呈披針或直立圓柱狀,花序長5~18公分,花色為白色或紫紅色,雄蕊5枚,基部合生成杯狀,包進子房內,花期在5~8月。果實為胞果球形,成熟後橫裂,大小為0.3~0.4公分;種子為黑色具有光澤,小粒,呈腎狀圓形,直徑約0.15公分,果期在6~10月。

青葙成熟花序下方有黑色種子藏於花被內。

據調查,青葙在臺南以北的花色大多是紫紅色,葉子多為紅色,而臺南以南、東部和離島,花色卻是白色的,葉子多為綠色。經筆者野外實際觀察結果,除了上述兩種形態品系,應該還有雜交的中間型,換言之,有的花色及葉子顏色介於兩者,尤其葉子已不是純紅色系,各位讀者外出走走時,可仔細瞧是否真是如此。

從新生的青葙小苗,即可看出有紅葉與綠葉之別。

青葙苦後回甘,昆蟲不愛 反而成為友善環境的選擇

老實說,青葙是不受歡迎的野生植物,是農民討厭的雜草,種子多、生長快,除草劑除不盡,昆蟲也不喜歡吃,連在水泥地、柏油路縫隙都能生長,是一種生命力強韌的野菜。但不受歡迎的野生植物不代表它們就沒有價值,其實有很多野菜的營養價值,是慢慢被科學家發現且不亞於一般蔬菜的,例如紅藜或木虌子。

筆者曾多次採食青葙,取紅葉品系青葙的嫩莖葉加入薑絲、麻油,大火炒煮,味道跟顏色都像極紅鳳菜,就像是另類的紅鳳菜,稍有苦味但會回甘。此外,綠葉品系的青葙是否也適合炒煮呢?據筆者經驗是可以的。淡綠色葉子採下後若不馬上炒食,約2、3小時後就會變成褐色,紫紅色葉子也會如此,只是葉片本身的紅色掩蓋著氧化後的褐色,所以野菜還是趁新鮮食用較好。圓柱狀花序可宿存經久不凋,作為觀賞花材也耐看。青葙的種子在民間叫做青葙子,是民間常用中草藥,其藥效就請讀者自行上網或找《本草綱目》查閱。

紅葉品系青葙以薑絲、麻油炒煮,吃起來味道跟紅鳳菜非常相像。

現代人吃東西是盲從的,不知不覺就跟著世界潮流走。若有天,全世界的人都吃相同的食物了,這樣標準化、單一化的結果,容易讓人們營養產生失衡,因為我們只挑部分幾種菜來吃。筆者藉由野菜知識來推廣野菜文化,其實我們臺灣本島還擁有很多別人沒有、卻能讓自己驕傲的野菜文化呢!現在許多消費者吃不了「苦」,野菜常有苦味,倒也是特色,因為味道苦澀,昆蟲不喜食,因此可以自然種植。苦瓜雖苦,但經過巧手料理也成了美味,而且青葙苦味的回甘不輸紅鳳菜,或許哪天它也可以做出米其林料理。當愈來愈多人願意讓野菜端上餐桌,田間種植野菜的面積及種類增加,相對地會減少農藥或除草劑的使用,自然也對環境有益,所以多吃野菜對大自然生態是有幫助的。

據調查,青葙大致有綠色葉子與紅色葉子的兩種品系,左圖為綠色葉子及白色花序的品系,右圖為紫紅色葉子及紅色花序的品系。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