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水稻「桃園5號」:因應缺水的新選擇,適用延後插秧的早熟稻米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針對水稻的育種目標以早熟、產量穩定,且在穀粒充實期間遇到35℃左右的高溫, 尚可確保白米外觀透亮的方向進行。新育成的水稻品種「桃園5號」即在此目標下誕生,配合當前農糧政策適度調整耕作制度,推廣延後插秧,分散整區同時整地用水的壓力。

嘗起來像另類紅鳳菜 有綠有紅,都是青葙

文.圖/黃朝慶 全國教育退休人員協會野菜學校校長 曾有人說過野菜是讓人接近生態的一個方法。其實老一輩的都有屬於 […]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6】吃當季.識當地 「斗南食物日」讓校園午餐融入食農教育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自今年9月起,與鎮內8所國中、小學合作,將每月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將精選的斗南在地優質農產品,包括在地當季的農產品,融入校園午餐菜單之中,並搭配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及影片,希望增進孩童對家鄉的認識。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5】天天有機,100%三章一Q 新竹縣竹北國小的模範校園午餐

201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推行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新竹縣為第一批試辦縣市之一,其中擁有104年歷史的竹北國小,午餐更是天天都吃有機蔬菜,且全品項生鮮食材幾乎百分之百符合三章一Q標準。

植物性產品的新星 餘甘子加值應用的趨勢分析

近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天然無添加、草本植萃的保健食飲品與外用品的需求也漸漸增加。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市場報告,直至2025年,國際餘甘子萃取物的市場規模預期將上升至約490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9%。本篇評析綜合國內外餘甘子市場的產業資訊,針對亞紐澳地區餘甘子產品及市場趨勢進行探討。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4】城鄉差距大,營養師編制不足 臺灣校園午餐何時法制化?

臺灣學校午餐目前仍屬地方自治事項,全國22縣市政府各行其政,依地理位置條件、地方財政甚至選票考量,從收費方式到人力配置做法不一,長年以來累積不少問題;相較於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學校給食法》,臺灣是否也該催生一部午餐專法,建置完善且整體的學校午餐制度?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3】團膳校園午餐食安控管如何再升級?

臺灣學童目前中午吃的營養午餐,除了學校公辦公營、公辦民營之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委由團膳業者專業辦理午餐。從菜單設計、食材選購到烹調衛生,站在供應校園午餐第一線的業者要怎麼配合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採購符合標準的食材?在過程中如何把關食品安全?而業者又認為校園營養午餐可以如何再升級呢?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2】校園午餐穩定基礎銷售量,進一步邁向消費市場 桃市農會有機流通中心

桃園市農會從2012年和2013年起開始供應新北市和桃園市有自立廚房的學校營養午餐,在推行有機校園午餐兩年之後,桃園市農會(以下簡稱市農會)從一開始單純的「賣菜」搖身一變成為「供貨中心」,並在2014年設立有機蔬菜截切廠,處理蔬菜截切、清洗、分類裝籃,增加學校或團膳業者的採購意願,提供學童品質優良的有機蔬菜,更提供契作農民一個穩定銷售源。

【校園午餐的升級路1】校園午餐不只是午餐 餐盤上的公民實踐與農業結構轉型

從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身土不二……大家對於這些口號一定不陌生,特別是食農教育近年來在臺灣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飲食所鑲嵌的價值及改變後能得到的成效,又重新回到政策規畫、社會大眾的關注。以農業政策為例,在新農業與食安五環政策的引導下,鼓勵國內近3,500所國中小學校園,在午餐食材的選擇上,優先使用國產、可溯源的標章(示)農產品,寄盼達到推動食農教育、強化食材安全,以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的三贏局面。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校園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食材,帶動三章一Q農業生產

目前臺灣校園午餐供餐人數約為174萬人,占全國人口8%,推估每年需求蔬菜可達7萬噸,這是很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希望藉由消費驅動生產,增加農民契作面積,不僅穩定安全供應國產可溯源食材,也能帶動三章一Q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