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85 頁
【漁廢終結之役2】促進刺網轉型,漁業署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
海洋漁業資源屬於再生性資源,尤其在距岸3浬海域,是海洋漁業生物產卵、哺育及成長的重要棲息環境,為避免棲地環境破壞及漁業資源過度利用,保育工作刻不容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已公告拖網、扒網及鎖管棒受網3浬海域禁漁區,同時輔導刺網漁業轉型。
早熟省水,帶有芋香 優質水稻「臺南19號」
水稻「臺南19號」的父本為臺灣越光米「臺南16號」,母本為抗病香米「臺南13號」;其生育天數比目前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減少約20天,可以節省稻田灌溉水量9~15%,對水稻病害的抗性穩定,米質優良、帶有芋頭香味,符合消費市場需求。
【漁廢終結之役1】整治漁業廢棄物的首要任務:標示、通報和回收
刺網因為捕獲漁種多且作業方便,是臺灣沿海地區家計型漁業常使用的漁法;不過刺網容易混獲幼小魚種,纏繞礁岩也恐破壞生態棲地,網具流失更可能形成海洋廢棄物,沉積汪洋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今年(2020)9月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並在2021年起全面實施「刺網實名制」,避免無名刺網遭棄後影響漁船活動及海洋生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落實刺網漁具實名制 不要讓垃圾比魚多
處理海洋廢棄物,有預防、減緩和移除三大策略,「刺網漁具實名制」希望以溯源管理達到預防的效果,原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是輔導縣市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推動,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澎湖縣等進度較快,部分縣市尚未完成,因此漁業署今年(2020年)統一訂定法規,明年正式上路,各縣市政府可一體適用。
【木虌果攻略6】務農不浪漫,康樂鼓掌農場的木虌果之路
「康樂鼓掌農場」的農場主郭明哲說:「這邊就叫做康樂嘛,我們又希望可以給自己打氣、也帶給別人鼓勵,就取了這個名字。」由青農郭明哲、鍾欣妤夫妻經營的這座農場也種釋迦,還有紅龍果、百香果。但使他們特別的,則是方興未艾的新興作物:臺灣原生種‧木虌果。
【木虌果攻略5】天然色素、保健原料或料理應用通通行!一果數用的神奇木虌果
機能性農產品近期受到國人重視,過去1950年代著重「吃得好」的飲食習慣,到1980年代變成「吃得巧」。隨著科技趨勢不斷變化,日新月異的今日,「吃得健康」儼然已躍升為飲食消費的重要選項。而木虌果由於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含量特別豐富,近年更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喜愛。
【木虌果攻略4】木虌果的常見蟲害與防治 落實清園並留意發生期
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調查,木虌果常見害蟲包括:瓜螟、斜紋夜盜蛾、象鼻蟲、咖啡硬介殼蟲、粉介殼蟲類、椿象類、瓜實蠅及細帶實蠅等。本文針對其蟲害進行相關介紹及建議防治措施,提供農友栽培時參考。
【木虌果攻略3】木虌果的常見病害與防治 非農藥資材為防治主力
近年來臺東場調查,發現木虌果的地基部病害有莖腐病、白絹病,葉部病害有炭疽病、白斑病,其中以莖腐病最具威脅性,發病後約3~5天全株即枯萎;炭疽病發生較普遍,其他則為偶發性。為使農友在栽培中做好病害管理,本篇介紹4種病害特性及防治方法。
【木虌果攻略2】為木虌果打造量產好環境,隧道式棚架栽培管理技術
臺東場經數年試驗,參考國內外各項與木虌果特性相近之作物的栽培模式,例如蔓性瓜類作物(苦瓜或絲瓜等)的棚架栽培技術,以及需人工授粉且雌雄異株的奇異果園區雌雄株配置技術等。試驗期間同時多方測試各類棚架栽培方法,例如籬壁式、水平棚架及隧道棚架等,逐步建構適合於木虌果量產栽培的棚架栽培技術。此外,臺東場同時建立原生種木虌果週年栽培管理技術。
【木虌果攻略1】原生自臺灣土地的鮮紅:木虌果「臺東1號」
臺灣除了北部較少見,全島低海拔山野地帶其實都有野生木虌果的蹤跡。它跟我們一般食用的苦瓜是親戚,屬於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果實初為青綠,熟後轉鮮紅,剖開後種子型如鱉,故稱木虌。在《美濃客家民俗植物誌》中有記載,先民會搗碎其塊根作為洗滌劑;而最常利用的地方還是在原住民眾多的東臺灣。直到最近,多年來投入臺灣原生作物(小米、紅藜、翼豆、樹豆等)推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也發現了這渾圓鮮紅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