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85 頁
鮮食加工都好用!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因鄰近臺中產區,為強化國產馬鈴薯品質,並擴大馬鈴薯應用價值,投入育種研發工作,除了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與「種苗4號」外,近年推出兼具高產、高品質、鮮食與加工特性外,更可供製成洋芋片的優良品種「種苗6號」,以期提高農民收益與建立國產優質馬鈴薯品牌。
小恐龍亂入農田!美洲綠鬣蜥的人道移除策略
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曾是臺灣寵物明星,遭人為棄置或野放後,在野外後快速繁衍,已在臺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強勢入侵種,不僅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也造成農業損失,危及食物供給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綠鬣蜥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並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
不過,隨著體積龐大的綠鬣蜥屢上媒體版面,越來越多民眾自發性「為民除害」,也出現以不當手段捕捉綠鬣蜥的脫序行為,引發虐待動物爭議。如何在移除外來種、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損的同時,兼顧動物倫理與人道處置,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當心異軍潛襲!林務局緊盯陸域入侵種
海島地形的臺灣,擁有獨特的島嶼生態系,卻也容易受到外來物種的影響;在諸多外來種當中,能夠建立穩定族群、快速繁衍擴散,且對原生物種帶來威脅,就被稱為「外來入侵種」。林務局作為外來入侵種主責機關,從小花蔓澤蘭、銀合歡、刺桐釉小蜂、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到埃及聖䴉、綠鬣蜥等,皆投入相當資源進行防治、宣導與移除,希望能有效管理,避免其造成生態衝擊或重大損失,為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與原生物種的保育上,多盡一份心力。
你甘知影阮ㄟ名?臺灣原生野花草化身「野花園」主角
「許多野花草也存在都市裡,可是小到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野花園發起人、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伍淑惠持續種植不同季節的野花草,使其成為充滿變化和生命力的花園。她說,野花園引起了園藝景觀、自然教育等領域的熱烈迴響,希望藉此推動多元領域的應用,以喚起對原生植物的了解與認識。
客座總編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凝聚共識正確應對入侵種
外來入侵種的控制,其實和現在防治COVID-19的概念很接近,最佳防治時機,是料敵在先!若擴散到後面的階段,就得花上更多金錢和資源。臺灣現在面對福壽螺的入侵,其實已經很難再積極處理,因為福壽螺在臺灣的族群數量,已經成長到難以根除,期待未來發現新的入侵種時,民眾能有共識,一同面對外來種問題。
抗衰老兼美白!百香果美妝應用趨勢分析
過去在百香果產業應用上,大多取其果汁食用,而果殼、果籽等都是龐大的副產物資源,因此本文將透過專利分析及產品應用調查,探討如何將百香果的副產物應用於化妝品領域,並期許可達到農產品加值利用之目的。
【銀髮友善食品特輯4】「高鈣」雨來菇成銀髮族祕寶 空服員的「九次」藻麵
長相黑黑皺皺的「雨來菇」,近年被賦予「情人的眼淚」美名,人工種植技術普及後,「雨來菇炒蛋」成為恆春半島及花東餐飲業常見的平民美食。農民除了研究增加產量及品質,更有空服員轉行務農的丁采綸,憑著一股傻勁投入難度十足的加工,靠著雨來菇加工品「九次藻麵」,在2020年銀髮友善食品評選中獲得銀膳獎,引發各界關注目光。
散播原鄉好味道!泰雅族常見野菜栽培秘技
近年來保健養生及身土不二的觀念逐漸成為風潮,本土可食用野菜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兒,尤其原住民部落自古以來具有利用野蔬的文化特殊性,又能適應在地環境,再搭配休閒農業的發展下,這些具有原鄉特色的野菜,亦為原鄉地區吸引遊客消費的特色之一。
【銀髮友善食品特輯3】以技術之鑰開通銀髮商機 格林全食物的飲食理念
日本的介護食品(註)行之有年,產品強調健康、營養、無負擔,讓老年人在進食功能弱化後,仍能享受進食的尊嚴和樂趣。近幾年國內的老年人口逐漸上升,長照飲食越發受重視,2020銀髮友善食品之中,格林全食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林全食物)透過「TFL全食物液化技術」囊括5項產品獲選,發揮讓「食品」重回「食物」的初衷,讓老年人再次享受「全食物」所完整保留的美味與營養價值。註:介護食品是以「易食」為出發點的軟質食品,提供給牙口不佳、吞嚥咀嚼較退化的族群使用。
【銀髮友善食品特輯2】銀髮友善食品具備什麼特點?你可能不知道的熟齡飲食關鍵
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已於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熟齡者,不論是老夫妻兩人居住、安養中心,或與子女同住,隨著年紀增長、生理功能下滑,熟齡族的日常飲食亦逐漸備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