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蜂業1】臺灣蜂產業的經營現況 用產銷履歷迎戰五大困境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糧食生產仰賴蜜蜂授粉。(攝影/羅文莞)

文.圖/陳本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助理研究員 吳姿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課長

臺灣養蜂產業面臨的威脅可分為五大面向:一、安全放蜂地點難尋 二、氣候變遷及蜜蜂病蟲害威脅  三、養蜂勞動力需求高,缺工問題大 四、蜜粉源植物減少 五、進口蜂蜜價格競爭

蜂產品被視為珍貴的天然食品,是蜂農與所飼養的蜜蜂共同的辛苦結晶。臺灣現有超過1,000位專業蜂農,飼養超過15萬群西洋蜜蜂,努力生產著上天賜予的天然美味;主要產品有蜂蜜、蜂王漿及花粉等,每年產值約20~30億新臺幣。

1970年代,臺灣蜂產業挾著勞動力資源與蜜粉源植物充足的優勢,大量生產蜂王漿外銷日本賺取外匯,支撐著上千戶農家經濟。然而,養蜂產業在1990年代國際市場競爭下逐漸失去了優勢,近20年更因為土地開發、自然資源減少、氣候變遷威脅、作物農藥傷害等因素,使得養蜂環境越來越嚴苛,養蜂產業已不再是甜蜜的事業。要祈求蜂群平安才能順利生產,蜂農除了要練就專業的技術外,還得靠上蒼的憐惜,給予風調雨順的氣候,讓植物正常開花,蜜蜂才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2006年起全球陸續發現蜂群莫名消失,此現象稱為蜂群衰竭失調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蜜蜂的生存與健康遂受到各國的重視。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糧食生產仰賴蜜蜂的授粉,美國及歐盟各國陸續提出許多保護蜜蜂的國家級政策,國際蜂產品的價格也在眾所矚目下持續攀升。近5年國內蜂蜜受到氣候影響明顯減產,在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下,加上受到國際蜂產品價格影響,蜂蜜價格居高不下。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臺灣蜂產業的五大挑戰

臺灣養蜂產業面臨的威脅可分為五大面向:

一、安全放蜂地點難尋

蜜蜂放養需逐花遷徙蜂箱,以尋求足夠的花蜜及花粉供蜜蜂採食。同一蜂場,在蜜蜂有效採集的半徑範圍內(3公里)能提供的開花植物有限,隨著花期的更替,需移動蜂箱以節省人工餵養的成本。但由於土地借用困難,加上鄰田作物可能施用農藥等,使得尋得安全放蜂地點是第一大挑戰。

二、氣候變遷及蜜蜂病蟲害威脅

由於全球暖化影響,四季變化已不如以往,植物開花期紊亂,甚至不開花。蜜蜂缺少食物來源,導致營養缺乏,也因此較無法抵禦病害及寄生蟎的侵擾,防治困難的狀況下,蜂群越是衰弱越無法抵抗病蟲害,產生惡性循環。

三、養蜂勞動力需求高,缺工問題大

雖說蜜蜂會自己採集食物,看似不需要天天餵養,實則不然。蜂群仍需時常管理,調整群勢、清除贅脾、王臺及雄蜂房等。若是生產蜂王漿,更是日出而作到日落還不得閒,加上晚上得處理產品包裝、儲運等工作,幾乎無週休假日。更別說像是搬遷蜂箱、蜂場除草清潔等較粗重的工作。採蜜季節常有找不到專業採蜜工人的窘境,多半只能跟其他蜂農換工,解決缺工問題。

四、蜜粉源植物減少

臺灣地狹人稠,都市化的影響下,土地開發使得耕地面積減少,加上勞動力下降、農村人口外移等因素,土地利用轉而走向低勞力的使用方式,例如設置光電設施,或甚至荒廢不加以利用。造成蜜蜂賴以維生的蜜粉源植物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在食物減少狀況下,養蜂的成本自然會提高。

五、進口蜂蜜價格競爭

臺灣國內市場一年對蜂蜜的需求量約1萬5,000公噸,但近年氣候不穩定,產量常不足1萬公噸,生產不足的需求量就由進口蜂蜜填補,其中以泰國蜂蜜為最大宗。而泰國土地與勞力的成本遠低於臺灣,因此蜂蜜進口價格低廉;加上市面上仍有部分調合蜂蜜及假蜜混淆消費者,並以低價競爭,導致蜂農即使在艱困的環境下生產出優質的蜂蜜,卻未必能賣到好的價錢。

利用水生植栽提供乾淨水源,不但美化蜂場環境還能避免汙染風險。

謹慎選擇飼料來源,調配安全蜂糧餵飼蜂群,維持群勢發展。

蜂蜜的產銷履歷制度怎麼做?

如何讓蜂農順利生產優質的蜂蜜、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及信心是農政單位的重要任務。近年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正是養蜂產業的良藥。

產銷履歷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的驗證制度, 農民需依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進行農事操作,並由第三方驗證機構稽核與審查,進一步揭露生產過程資訊以便追溯產品,一旦發現問題可有效回收產品,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202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依據蜂蜜的生產特性,撰擬「蜂蜜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施行。從蜂群飼養到蜂蜜分裝過程建立標準化流程,蜂農可依循規範生產優質產品。

蜂蜜TGAP分為「蜂場選擇」、「蜂群管理」、「蜂蜜採收」及「蜂蜜脫水及分裝」等架構:

一、蜂場選擇

蜂場選擇的原則是落實產地透明、風險管理與環境衛生。蜂農必須提出蜂場遷移計畫至戶籍或蜂群放養地點所在的鄉(鎮、市、區)公所,完成「農民從事養蜂事實申報及登錄作業程序」。為降低生產風險,蜂農選擇蜂場需避免50公尺內有化工廠、畜牧場等潛在汙染源,也要留意周遭鄰田農藥飄散汙染的可能。蜂場鄰近3公里內應有乾淨水源或提供乾淨飲水。蜂場衛生管理應做「養蜂區」與「倉儲區」的分區管理,並定期清潔或消毒和詳實記錄。

二、蜂群管理

為提升蜂群管理效率,蜂箱外部應進行編號,以利記錄蜂群動態,並能提供驗證單位查驗。如有新進蜂群,應飼養二個月後再進行蜂蜜生產,以確保是在良好農業規範操作下飼養蜂群所生產的蜂蜜。為培育強健蜂群,在缺乏蜜粉源的季節,蜂農需加強餵飼蜂群,飼料應謹慎選擇,避免受汙染,並詳實記錄飼糧批號、配方與餵飼量,一旦發現飼料有異狀,可迅速替換減少對蜂群的影響。病蟲害防治同樣是蜂群管理的重要工作,蜂農應使用合法登記用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並詳實記錄用藥情形,千萬不可使用來路不明藥物或抗生素,一旦蜂群發生藥害或造成產品殘留藥物將得不償失。

三、蜂蜜採收

為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蜂農採收過程需留意蜂蜜汙染風險。蜂蜜採收應在獨立的搖蜜區內操作,搖蜜區可利用紗帳區隔或於室內操作,搖蜜器具及蜜脾不可直接接觸地面,防止異物汙染蜂蜜。再者,操作人員應有良好衛生習慣,在搖蜜區內應著清潔工作衣、手套及工作帽,不可抽菸、隨地吐痰及飲食等。為提升品質,蜂蜜採收前因巢脾可能留有前期餵飼的殘糖,搖蜜期首批取出的蜂蜜應在儲蜜桶上清楚標示「頭期蜜」,並與第二期以後採收的蜂蜜區隔,避免殘留飼糖影響蜂蜜品質。每次蜂蜜採收應立即以至少8 0網目的濾蜜器過濾,防止蟲體與蠟屑落入。蜂蜜過濾後應立即儲存於食品等級的儲蜜桶,並詳實記錄採收地點、產量與採收批號。

四、蜂蜜脫水及分裝

新鮮蜂蜜採收後,降低水分可避免微生物孳生,延長保存期限,但操作不當可能影響蜂蜜品質。脫水溫度應低於55℃,避免高溫破壞蜂蜜風味。蜂蜜脫水完成後,趁蜂蜜尚存餘溫、黏度低時,立即以150網目以上的濾網細過濾,可減少懸浮物使蜂蜜透亮。蜂蜜脫水後應裝入乾淨儲蜜桶,材質最好為#304或#316不鏽鋼桶,或以2年內新購置內塗裝符合食品安全等級的鐵桶,詳實記錄蜂蜜脫水處理批次以利逐批檢驗,確保蜂蜜品質安全及可追溯性。蜂蜜脫水及分裝應在潔淨且明亮的室內場域進行,作業區域應防範病媒孳生,廢料集中處理,操作人員需穿著手套、頭罩等工作服,防止異物汙染蜂蜜。蜂蜜包裝需依「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規定,其標示應符合CNS 3192包裝食品標示及相關法令的規定。

蜂農應詳實記錄用藥情形,圖為依「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使用福化利藥籤劑防治蜂蟹蟎。

完整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