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蜂業3】蜂產品健全驗證+多元發展 迎接養生與在地風潮

文/李盈瑩 攝影/羅文莞

臺灣蜂蜜過去年平均產量為1萬2,000噸,但是自2016年起,受到氣候等因素影響產量下滑,近五年來皆未超過1萬噸,尤以2019年衰退至2,907噸最為嚴重。連年歉收,讓幾乎不曾漲價的蜂蜜破天荒調漲3到5成。面對量少價高趨勢,蜂農面對將來勢不可擋的氣候變化,除了探究氣溫、雨水等環境因素,在養殖面、產品開發及定位上可投入哪些因應之道?政府在其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協助優質的本土蜜獲得完善的保障?

多元發展優質蜜源 不讓養蜂「看天吃飯」

臺灣蜂蜜以龍眼蜜和荔枝蜜為主力,光是這兩種蜜,就占了每年蜂蜜總產量的6成,然而龍眼與荔枝春季花開的氣候條件,得追溯至前一年的冬季,若前年底具備足夠的低溫天數與充足雨水,便能促植株正常分化,於隔年春天分芽為花苞。

2018年底,臺灣遇上暖冬及缺水,導致2019年春季,全臺由北到南龍眼與荔枝主產區的開花率不到往年1成,連帶影響全年度蜂蜜產量。2020年花況尚可,沒想到在4月採蜜之際,一波波鋒面接踵而至,影響蜂群外出採蜜,產量僅些微回升至5,000噸左右。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若持續將全年主力重壓在龍眼與荔枝蜜的話,無疑具備相當風險。

由於龍眼、荔枝屬於大面積粗放作物,難以像一般蔬菜瓜果採用溫室栽培或拉管線進行澆灌,在無法人為介入的情況下,養蜂成了名符其實「看天吃飯」的產業。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養蜂人家」的蜂二代黃俊彥認為,蜂蜜在推廣及政策上,應適度發展主力以外的蜜源,比如產量位居第三或第四名的烏桕蜜及咸豐草蜜,同樣也是產量豐、市場接受度高的好蜜。

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根據目前CNS 1305蜂蜜國家標準(包括水分、酸度、澱粉酶活性、蔗糖含量等等七項指標,各項含量均有統一標準),烏桕蜜因具有澱粉酶活性偏低的天然特性,雖不影響營養價值,但在制式規範下,只能硬生生被屏除於國家標準與產銷履歷之外。台灣養蜂協會深盼政府能透過法規的彈性調整,消弭民眾購買時的疑慮,讓各種好蜜都能被市場看見。

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養蜂人家」的蜂二代黃俊彥認為,因應氣候變遷,應適度發展主力以外的優質蜜源。

荔枝蜜納入蜂蜜評鑑 重新配置推廣資源

臺灣得天獨厚的地質與土壤條件,使得龍眼蜜香氣足、風味佳,遠勝他國進口蜂蜜,國內常年也慣於將推廣重點集中在這項「國寶」之上,幾年下來雖擦亮了臺灣蜜的名號,卻也間接排擠了其他蜜種在市場的能見度。

「養蜂人家」的門市現場,常可見到老一輩的消費族群「非龍眼蜜不買」,再加上龍眼蜜低溫時不易結晶的特性,讓許多葡萄糖含量較高、易結晶的荔枝蜜與其他蜜種,相對於龍眼蜜較不受消費者青睞。

為了打破結晶迷思及龍眼蜜一枝獨秀的現況,台灣養蜂協會特別於今年起將荔枝蜜一同納入蜂蜜評鑑,重新配置推廣資源。此外,除了龍眼蜜、荔枝蜜、烏桕蜜、咸豐草蜜幾種大宗蜜源,臺灣各地亦有小量生產的地方特色蜜,諸如瓜果蜜、柑橘蜜、紅淡蜜、白千層蜜等。

黃俊彥舉例,「養蜂人家」每年沒去中部龍眼園採蜜的少量蜂群,會留在宜蘭當地採收3月的柚子蜜;當時節來到夏季,則採收壯圍一帶的哈蜜瓜蜜;秋冬稻田休耕之際,則採收田間施撒之綠肥「田菁」節骨上的蜜露,隨後還有溪床上盛開的雞屎藤蜜。這些特色蜂蜜不僅風味特殊、酸甜有致,若站在營養保健的角度,還能提供人體各式不同的微量元素。

養蜂人家推廣多元蜜源,除了龍眼蜜,也推出烏桕蜜、田菁蜜等各種不同蜂蜜。

因應量少價高趨勢 重新定位蜂產品

隨著蜂蜜產量遞減,末端銷售價不得不調漲,2016年蜂蜜產量低於平均值時,尚有前一年的庫存可供銷售,隔年2017年產量持續低落,只好破天荒大幅調漲3~5成,目前蜂蜜定價臨界於供需的平衡點,調價後雖未影響民眾購買需求,但因蜂蜜並非飲食必需品,日後即便再如何歉收,也難有更多的漲幅空間。

面對將來量少價高的蜂蜜市場,黃俊彥建議不妨將蜂蜜重新定位,從食品逐步轉型為保健品,他補充道:「本土養蜂密度高,使得蜂蜜相對他國更為平價,這也造成國人長年以來的購買習慣是大包裝、量販家庭號,並集中在夏季沖泡為蜜水飲用;若對照歐美國家自古以來的用蜜習慣,蜂蜜多採寬口、小罐包裝,一年到頭作為家中常備品,每日細品兩小匙或當麵包抹醬,由於全年平均食用,每人蜂蜜年用量反而高於臺灣。」隨著產量減少,將來或可鼓吹民眾改掉過往「牛飲」蜂蜜水的既定習慣,轉而以日常保健為主,著重蜂蜜止咳保養的特性、優質的酵素、易吸收的單醣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

「養蜂人家」的明星商品蜂巢霜淇淋,將切塊的天然蜂巢搭佐冰品,綴以鮮黃色花粉,源自老顧客的創意。

蜂膠、花粉益生菌等產品瞄準注重養生的消費群。

冬蜜量少稀有,每年限量發售。

「養蜂人家」蜂采館結合產業文化、蜜蜂習性、蜂產品導覽,帶領遊客認識蜜蜂生態。

「國產蜂產品」與「產銷履歷」 攜手為民眾把關

假蜜、劣質蜜充斥市場的情況不僅在國內市場層出不窮,同時也是國際問題,根據歐盟調查十大最易造假的食品名單中,蜂蜜即榜上有名。為提供民眾可信賴的選購依據,台灣養蜂協會受農糧署輔導,推行「國產蜂產品」認證標章已行之多年,蜂農採以自主管理的模式將產品逐批送驗,透過產品抽驗,檢查是否含有抗生素與農藥殘留,並驗證CNS 1305蜂蜜國家標準七大指標。

此外,養蜂協會內部另有經驗豐富的資深蜂農所組成的審查委員會,根據色、香、味等面向品評各家蜂蜜,判別是否有舊蜜、非產地蜂蜜或外國蜜混充其間,平均一年約可發行50~70萬張標章,且標章發行後會回頭至市面隨機抽查500件,若有造假情事將進行開罰或法律訴訟。

202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更進一步推行「蜂蜜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蜂產品的經營業者必須先通過「國產蜂產品」的標章認證,才能進到產銷履歷的驗證階段,委由第三方的驗證單位背書,從蜂場、放養場、濃縮場、包裝場逐一稽核,並檢驗蜂蜜的農藥與重金屬殘留是否符合標準,並提供民眾QRcode追溯生產紀錄,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6戶業者通過驗證,合計6,831蜂箱數。以「國產蜂產品」標章為前身基礎的蜂蜜產銷履歷,具備了更為嚴謹的驗證流程與完善的生產紀錄,兩者雙管齊下,聯手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

從「國產蜂產品」到「產銷履歷」、從食品到保健品、從一枝獨秀的龍眼蜜到多樣化的蜜源推廣、從蜂蜜原料到靈活多變的加工與生技產品,因應氣候變遷,蜂蜜量少價高趨勢,臺灣蜂產業努力突圍,盼能從政策面、推行面、產品面,全力開展新風貌,守護本土純正優質的好蜜!

假蜜層出不窮,農委會在2020年推動「蜂蜜臺灣良好農業規範」,以產銷履歷驗證為消費者把關。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