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108 頁
客座總編輯—林庚辛
【林庚辛】台灣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
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歷任臺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總務組長、管理組長、財務組長,現任臺灣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台灣農業灌溉協會理事。
密閉空間免疫力高?魔鬼細節通常不在田間,溫網室更須慎防高傳染力病蟲害
生物安全不只是養殖場、家禽畜牧場必備的基本條件,近年越來越多農民砸大錢蓋溫網室,栽培高價值的洋香瓜、小番茄等作物,然而生活在溫網室的植物同樣也面臨病原、昆蟲威脅
把關流動水,疾病難越雷池──「引水」思源,養殖漁業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線
國外水產養殖生物安全管理早已行之有年,不過臺灣養殖業者以個體戶為大宗,多數情況,魚塭僅隔一條土堤就分屬不同業者,疾病、藥物可能隨著空氣、水源或鳥類的傳播, 影響到鄰近魚塭
不靠疫苗如何對抗病原?建構生物安全防護網──掌握關鍵管控點,防疫不一定花大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宣示 2018 年 7 月起將全 面執行口蹄疫拔針計畫,不打疫苗,重回非疫區,力拚 2020 年東京奧運會恢復豬肉 外銷。少了疫苗保護,便是防疫措施見真章的時刻
遠離禽流感, 巴西、泰國不放過一粒沙子──風險管理不留情,嚴防境外汙染
自20 世紀末期,禽流感在各國大舉爆發,不僅出現禽傳人、人傳人病例, 更重創全球家禽產業,演變至今,各國終於接受,禽流感已非偶發事件,當務之急是學著如何與病原和平共處。
疫情全球化,「生物安全體系」全面管控風險
2015 年,全球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臺灣也淪陷,9 成鵝隻遭到撲殺,重創養鵝產業,至今都還未恢復元氣。
生物安全守備廣泛, 衛生管理與飼養管理缺一不可
禽流感議題在臺灣延燒多年,近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業者一改過去露天放養方式, 轉型為非開放式或密閉式禽舍,不讓禽場內家禽與外界禽鳥接觸,以降低感染病原體的機率
縮短學用落差, 建構農業產學合作藍圖──專訪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
臺灣務農人口老化,亟需補充新血,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於 2017 年 9 月完成「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發現 62.3%學生願意務農
客座總編輯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
作物出現問題,一定是「病蟲害」引起的嗎?有時是因為土壤、營養或氣候 等其他因素所導致,因此談論作物異常時,改稱「作物健康診斷」更為貼切。
更精準的未來, 農藥時代如何斷捨離? – 經濟安全還不夠!全面解讀農業風險
臺灣位處亞熱帶,溫暖潮濕的氣候,適合各種生物生存,因此病蟲害特別嚴重。近年氣候變化劇烈,病蟲害更難以掌握,立即見效的化學農藥因而備受農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