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殺了珊瑚礁?濫捕與嗜食礁魚,以及不當觀賞行為都NG

豐年2019年11月號資訊圖表

珊瑚礁占海床表面積不足1%,卻支持逾4,000種魚類、800種珊瑚以及數百類其他物種,是地球上極具產能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當珊瑚蟲開始在暗礁等硬質表層附著生長,其分泌的碳酸鈣持續堆積後成了巨大立體結構,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庇護和棲所。珊瑚礁供給人類豐富的海產、醫藥與觀光資源外,當起於海洋的漰漭大浪經淺水珊瑚礁緩衝後,讓脆弱海岸線得到防禦而免於侵蝕作用。珊瑚礁對世人貢獻極高生態、健康與經濟價值,也是為何要挽救其免於衰頹的命運。

文/劉芝君 插圖/HQ

威脅1:毀滅性漁法
氰化物、炸藥爆破等毀滅式漁法會造成珊瑚礁危害,當棲地環境遭侵擾,水產資源下滑也會衝擊傍海而居漁民的生計。至於現代漁業普及的底拖網作業,是沿著海床無選擇性搜刮魚類、珊瑚與底棲動物等,殲滅式捕撈,嚴重傷害珊瑚礁生態。

威脅2:過漁
過漁會讓許多棲存在珊瑚礁的物種驟減,破壞生態平衡與多樣性,像是濫捕草食性礁魚就會導致藻類增生。再者,貿然食用珊瑚礁魚類還會引起「熱帶性海魚毒」(ciguateric toxins),這類毒素來自寄生於大型藻或附著在珊瑚礁表層的渦鞭毛藻,再因礁魚食藻後毒性累積體內所致,因此基於健康安全也應避免把礁魚放上餐盤。

威脅3:娛樂活動
淺海珊瑚礁多分布在赤道兩側且深度不逾30公尺的溫暖乾淨水域,因此珊瑚蟲捕食浮游生物外,還有共生藻光合作用所產出的養分可用。針對淺海珊瑚礁海域所發展出的潛水觀光若未詳加規範與管制,人類不經意踢踩、觸抓等誤傷珊瑚行為,需要以年為計的時間才能復原。

威脅4:全球暖化
珊瑚白化是一種珊瑚與共生藻之間的共生關係崩解。珊瑚顏色源於自體螢光色與藻體,若面臨生存壓力,共生藻會脫離宿主並影響其生理健康,導致珊瑚逐漸死亡而露出白色骨骼。表層海水溫度上升是珊瑚白化主因,而增溫現象,正起於溫室氣體所帶來的全球暖化。

威脅5:海洋酸化
海洋為地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溶於海水會造成pH值下降,形成海洋酸化現象。由於珊瑚骨骼組成為碳酸鈣,酸化海水會降低碳酸根離子飽和度,進而導致珊瑚變得脆弱或生長緩慢。

威脅6:農業廢水
施肥、噴灑農藥有高達八成會殘留土壤或飄散於大氣中,再經由灌溉溝圳、河川或雨水逕流等進入海洋。這些農業廢水含有高濃度磷和氮,易造成海水優養化而促進藻類增生,除了遮蔽陽光,藻類死亡腐化後也會降低海水溶氧量,影響珊瑚生存。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 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