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翻轉文憑至上觀, 農業教育前景在望

口述/蔡孟峰 採訪・整理/林書帆 攝影/許

身為教育部農業群暨食品群群科中心學校主任委員、前導學校校長,我認為農業未來的發展仍是充滿希望。然而近年來,農業學校畢業生實際從事農業比例一直不高,這一來是因為農業確實有其辛苦的一面,例如我年少時家中以養豬為業,寒暑假幫忙清洗豬圈,身上總留下揮之不去的異味;二來是產學落差導致有心從事農業的學生無所適從,或者沒有管道尋求適合自己的實習場所、甚至未來的職場。

這些問題大致可由幾個方向來解決。我帶學生到日本養豬場參訪,他們利用豬隻排泄物進行沼氣發電,完全聞不到異味。透過先進技術協助產業升級,可以吸引更多人投入。在弭平產學落差方面,可以借鏡特殊教育班的職業輔導員制度,協助媒合學生前往合適農場、合作社或農企業工作。

學生選擇未來出路時,最在意的是能不能看到產業未來,因此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與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主辦執行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合作,舉辦職場達人講座,邀請農政單位、農場主、專業人士到校演講,讓學生知道業界最新發展方向,進而更了解自己所學可以如何應用。

過去社會普遍有文憑至上心態,但我觀察,這種風氣已開始轉變。現在部分國民中學設置技藝教育班,看重技能而非國中教育會考成績。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開設實用技能學程,便是這些國民中學學生未來可能的選擇之一。此外,也加強輔導學生考取中華民國技術士證,例如農藝、園藝、造園景觀、中式米食加工等,並設置園藝技術科、食品加工科就業導向課程專班,不少學生畢業後直接到合作廠商就職。

即將於2019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更為重視實作、活用能力,而非只是課本知識,升學不再是唯一選項。在這樣的教育趨勢下,包括農業相關群科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將更有發揮空間,也可望能為臺灣農業提供更多生力軍。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