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端午習俗知多少?「天中五瑞」以物剋物 讚嘆先人智慧/林育安

今天是端午節,這不僅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也是華人4大節日之一。適逢佳節,除了吃粽子外,很多人也會買些菖蒲、艾草之類的植物懸掛於家門旁,不過許多人仍對這些習俗一知半解,在此就來談談端午節習俗的由來。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疫情啟示錄:水果產地如何突破重圍?市場過度集中分散風險勢在必行

2019年底,中國武漢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並迅速蔓延全球。臺灣雖然成功控制疫情,但隨著全球陸續祭出邊境管制、封城封路等措施,消費需求緊縮、貿易運輸受阻,重創以中國市場為水果外銷主力的臺灣。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守下一城的水果之戰!補助運費拉住外銷線 宣傳促銷迸出新市場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在各國紛紛限制進出口貿易以控制疫情的狀況之下,臺灣農業外銷受到不少影響,所幸這一波影響並未持續太久,農政單位以新行銷手法宣傳,才發現有些外銷水果在國內市場還是很買單,再加上封城禁令鬆綁,水果產量都順利消化。因疫情而生的「農產貿易戰」,水果算是成功守住一城,然而為什麼水果能夠打出漂亮的一戰呢?運費補助、鼓勵加工,還有新闢內需市場是三大利器。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多元前景、含苞待放 花卉產業再升級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衝擊臺灣農業,其中花卉產業影響最深。花卉因並非民生必需品,即便再怎麼色彩斑斕、冠豔群芳,對於花卉,大家依然了解甚少。疫情雖給予花卉產業不小的衝擊,卻也給了大眾一個認識花卉的契機,也使得產業有思考未來發展的空間。

食農教育在身邊!從一顆端午節粽子 淺談臺灣在地好食材

5月即將進入端午節,傳統在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包粽子,現今民眾可更便利,直接購買包好的粽子。不論是自己包的粽子或是買現成的,這些食材是臺灣哪些地區的農民辛勤耕耘生產?粽子裡包的食材該如何挑選?都攸關著我們的飲食與健康。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維持外銷地位、拓展用花管道 疫情下看見溫柔也堅毅的花卉產業

臺灣花卉產業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受到不少衝擊,比起可以冷凍或加工的蔬果,具有即時性且無法加工的花卉,在疫情下挑戰更顯得嚴峻。不過危機也能化為轉機,仰賴外銷的品項在出口策略上能重新調整腳步,內需的花卉過往多用於大型活動或祭祀典禮,如今也多了其他推廣、用花的可能。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系列報導

你已經習慣出門戴口罩、隨時洗手噴酒精了嗎?2020年全球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迄今已延續五個多月,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原本穩定的全球農食供應鏈,更因各國陸續祭出邊境管制、封城斷航等措施,面臨前所未見的衝擊。中國武漢率先封城,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陸續「封閉式管理」,外銷市場以中國為主的臺灣鳳梨釋迦、金鑽鳳梨,立刻面臨銷售危機;在日本市占高達九成的臺灣文心蘭,不僅承受國際運輸成本大增的壓力,還同時面臨日本宣布「緊急事態宣言」,消費緊縮的挑戰。農糧產業「內外交困」,但是山不轉路轉,除了幫助農民渡過難關,此時此刻,也正是改善產業體質,開拓新通路的契機。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政府領頭出擊!開拓農糧新通路 疫情對臺灣農糧產業的衝擊及政府紓困振興措施

2020年初全世界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迄今已延續五個多月,受疫情影響,部分國家採取人流管制與國境封閉等措施,改變一般民眾的生活方式,公共活動受到限制而大幅減少,引發終端消費陡降、失業人數攀升及消費市場萎靡的恐慌,對農糧產業也造成極大的影響。

【口蹄疫除名】口蹄疫染病23年 防疫國家隊按表操課摘下疫區惡名

歷時整整23年,臺灣16日終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公布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國內何以能成功剔除口蹄疫疫區惡名?農委會17日揭露,撲滅口蹄疫歷經3階段的「按表操課」,國內包括臺灣、澎湖、馬祖地區才成功拔針,等到要正式向OIE申請認定為「非疫區」,卻又碰上武漢肺炎疫情攪局,眼看就要延期,所幸透過OIE會員國通訊投票,才獲認定為非疫區。

【口蹄疫除名】農委會放鞭炮慶祝臺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 下一步外銷豬肉、解決豬瘟

17日上午,農委會前庭空地放起兩串長長的鞭炮,慶祝臺灣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正式成為口蹄疫非疫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放鞭炮是我們臺灣農業的習俗,有好事就要慶祝」,從1997年3月19日臺灣成為口蹄疫疫區,直到2020年6月16日OIE正式通知臺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陳吉仲把這個榮耀獻給臺灣偉大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