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養豬糧食安全01】養豬飼料95%依賴進口 面臨斷鏈風險

一場疫情讓臺灣糧食安全的議題浮上檯面,其中畜牧業高度依賴進口的黃豆及玉米,在肺炎疫情及極端氣候的影響下,全球化的飼料供應鏈一度出現危機,臺灣豬的糧食安全議題,更值得關注。

【養豬糧食安全02】國產飼料玉米自給率2% 利潤低無栽培誘因

硬質玉米如果要擺脫進口依賴,臺灣栽培作為豬飼料的硬質玉米勢必要提生產量,卻先天氣候環境的限制,硬質玉米只適合在8月以後的二期作、裡作種植,加上硬質玉米利潤偏低等因素,均是國產硬質玉米產能難以提升的原因。

【養豬糧食安全03】玉米復興之路 農會建議組產銷班闢專區

武漢肺炎疫情引發國人關注國內畜牧業糧食安全,農糧署經盤點國內黃豆、小麥和玉米產能,考量國產雜糧作物與國外進口產品價差過大,例如國產大豆價格每公斤5、60元,價格是進口大豆2倍,相較之下,硬質玉米國內、外價差較小,大約每公斤2元,因此有意從擴大國內硬質玉米種植面積著手。

【養豬糧食安全04】飼料原料缺口超乎想像 地瓜稻米誰是好替身

慣西餐的臺灣豬,可以改吃中餐?豬飼料中的進口玉米如果短缺,臺灣在地的地瓜及稻米可以替代?臺灣豬吃了地瓜及稻米會影響豬肉的風味?還有什麼是可以餵豬的好作物?

【養豬糧食安全05】消費者力量 政府鼓勵選購吃本土飼料的國產豬

臺灣豬抵擋了非洲豬瘟的侵襲,在慶祝口蹄疫拔針成功後,這波武漢肺炎疫情中,許多國家需要豬肉,臺灣豬重現出口曙光,增養的同時,飼料的取得及穩定供應成為大問題,「守護臺灣滷肉飯」的消費者,如果也能改吃臺灣在地玉米飼育的豬肉,也為臺灣豬的糧食安全盡一份心力。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疫情下的宅經濟商機 農委會如何協助小農進入電子商務供應鏈?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國相繼採取鎖國措施,農產品外銷市場大受衝擊;國內消費者在全民防疫的共識下,外出的採買意願降低,間接影響農產品實體通路的銷售狀況。為力抗滯銷危機,農委會積極開發新的銷售管道,轉攻網路購物、電視購物等「宅經濟」,透過擴大與電商平臺合作,協助小農安度危機。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防疫奇兵.公糧米倉:臺灣糧食安全的守護神,關鍵時刻發揮功效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全球蔓延,世界各國均採取限制移動措施,對糧食供應鏈造成壓力,糧食安全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臺灣在疫情期間,也一度出現民生物資搶購潮,所幸臺灣公糧米倉存量充足,不僅能在關鍵時期發揮安定民心之效,還能援助國際,甚至加入「酒精國家隊」,提供防疫酒精原料,意外成為防疫奇兵。

【舊城慢遊】化身一日竹塹城人 迎風尋味百年生活風貌

歷經光陰流轉,記憶中的歲月與故事,往往會替一座城市增添美感和韻味,新竹亦是如此。清朝時期,新竹即稱作竹塹城,舊城區的約略位置,就在如今的東大、南大、西大及北大4條道路範圍內,如今新竹更是全臺古蹟密度最高的地方。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穿梭在熱鬧的新竹市裡,透過足跡尋訪舊城和早前時代的樣貌,你便會發現,原來看似平凡的街巷裡,藏著許多迷人老故事,有著最道地的城市風韻。

【友善山林】看政府與民間如何協力啟動 淡蘭古道的復興之路

隨著政府宣告落實山林開放政策,鼓勵民眾冒險探索走入山林,接下來如何提昇公民素養學習自我風險管理,降低山林開放對生態及環境的衝擊、尊重在地居民生活及文化,都是實務面必須面對的挑戰,可以想見未來政府協助推動臺灣戶外運動的發展重心將由戶外場域的經營管理,更擴及山野教育的推動、戶外活動與在地產業文化的串聯,以及環境永續結合商業模式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與落實。

「豐禾日麗」、「百匯農市集」嘉義縣長翁章梁北上相挺嘉義農產品

由農委會指導,文化總會與豐年社主辦的「春日好好市集」於今(27)明(28)兩日在臺北城南區南海學園登場,凱道前也有「百匯農市集」,搭配「藝文大匯演」的演出活動,嘉義縣長翁章梁特別北上相挺來自嘉義的優質農特產品,除了介紹來自的嘉義攤商,也與現場民眾試吃試玩互動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