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有祕訣!集產學研經歷於一身 盧金鎮靠3招防疫禽流感

憑藉自身豐富經歷,盧金鎮靠著3招策略,躲過禽流感疫情。

內容提供/《畜產報導》 文/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

104年高病原禽流感在臺灣大爆發,養鵝產業遭受重創,幾乎滅頂,少有鵝場能在這場風暴中置身於外,不過前嘉義大學教授盧金鎮所經營的鵝場就是這少數例子之一,設立以來沒有任何鵝隻發病、確診;今(109)年武漢肺炎疫情襲捲全球,臺灣養鵝產業也於4月24日由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為營運困難,將辦理紓困,盧金鎮還是一如以往進養新鵝,有信心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發展。

專家養鵝,防疫步步到位

盧金鎮為動物營養專家,民國73年進入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服務,80年開始在嘉義大學授課,約於10年前自設鵝場飼養種鵝,一年飼養兩批,合計約2,400隻。臺灣很早就開始養鵝,飼養技術由民間口耳相傳,卻始終缺乏系統性的科學研究,盧金鎮75年就開始鑽研鵝隻的飼養管理、營養與繁殖,在畜試所營養組與嘉義大學服務時,陸續將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除為臺灣首位針對該禽種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專家,也協助民間將養鵝產業現代化。

集產學研經驗於一身,「摸」鵝又摸了逾30年,從頭說起,雖講來輕鬆,但他也強調,「鵝場管理細節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對的方法,就要身體力行,貫徹去做。

盧金鎮指出,禽流感大爆發之前,肉鵝一年屠宰量達700~800萬隻,種鵝則約20萬隻,疫情爆發、大量鵝隻被撲殺,全臺養殖量僅剩2成左右,產業潰不成軍;然而,4、5年來復養結果,種鵝恢復到15萬隻左右,民間鵝場能夠育成並出售的肉鵝還是不過6、7成,養鵝產業始終無法回到104年禽流感大爆發前的榮景。

盧金鎮分析,主要原因有2點:1、是臺灣反季節(倒頭鵝)生產的技術雖已確立,鵝場管理、硬體設備與營養調控能確實到位的飼養戶應只有5、6成;2、疫病干擾下,鵝價高,部分市場被替代;疫病中又以禽流感影響最大。

禽流感始終未在臺灣絕跡,養鵝、養鴨、養雞、火雞、鵪鶉等水陸禽均不斷有確診案例,而高病原禽流感病毒除N5N2常在,今年尚有H5N5案例浮現。政府為防杜禽流感,積極推動傳統式鵝舍改建為非開放式鵝舍,並強化飼養戶的生物安全意識。盧金鎮認為,禽流感防疫手段其實不外乎3方面:

1、遠離病毒。進入鵝舍前必定換衣、換鞋、手部消毒;飼料車與化製車絕對禁止入場,將病毒阻絕於外。

2、萬一病毒入侵,也要想方設法降低場內病毒量,具體作法就是定期消毒、做好場內衛生管理。

3、強化飼養動物的抵抗力,提供牠們足夠的營養、合宜的環境並施打合法的水禽小病毒、雷氏桿菌症疫苗,禽流感好發期也可加注新城雞病(ND)疫苗,拉高動物體內抗體,可減少家禽呼吸道疾病如禽流感的發作。

盧金鎮表示,禽流感之於家禽,就好像武漢肺炎之於人類一樣。肺炎疫情期間,如果身體好、免疫力夠,加上施打流感疫苗(加上幼時接種卡介苗),感冒或肺炎不易上身;而免疫力要夠,不外乎吃飽、睡飽、營養充足。他也強調,病毒或細菌須達一定濃度或數量才會致病,他養的鵝雖未檢測過禽流感抗體,不確定禽流感病毒是否曾經侵入場內,不過靠著管理(強化牧場生物安全),還是可讓少量病毒作不了亂。換言之,有抗體也不代表禽隻會發病或淪為禽流感案例場。

施打合法水禽小病毒疫苗,讓剛孵出的小鵝在出生21天內都有抗體保護。

鵝舍圍網防禽流感,也讓風與陽光透進來。

盧金鎮坦言,上述飼養管理與防疫措施看起來很平常,但要農民做到卻很難,主要原因是,水禽小病毒與雷氏桿菌症疫苗都不便宜,有些農民捨不得打,反而聽信坊間推薦的不明血清,不當施打在小鵝上;其次,農民擁有的鵝舍可能不只一棟,對於進出不同鵝舍都要換衣換鞋,覺得太麻煩而不做,甚至還讓飼料車、化製車大喇喇的入場載卸貨,這都讓防疫出現破口。

在疫苗注射方面,使用合法疫苗很重要,他以水禽小病毒疫苗為例,種鵝施打後,孵出的小鵝在出生21天之內必定都有抗體保護,何必使用來路不明的血清替小鵝施打呢?另外,小鵝有保護力、育成率高、死亡率低,也就不需要化製車到場服務了。

飼養訣竅與省水養鵝法

在飼養方面,盧金鎮的鵝場有2棟鵝舍,1棟為水濂密閉式鵝舍(產蛋舍),1棟半開放式(半邊屋頂,半邊架網)育成舍,均採高床飼養。盧教授認為,水禽中只有北京鴨成鴨能適應全密閉禽舍,其餘所有水禽在育成期都必須接觸到陽光、吹到自然風,羽毛才會漂亮、生蛋才會正常,且動物天性無法百分之百以人工模擬的環境代替,至少在育成期須滿足上述要件。

在水的方面,則採用省水養鵝法,水池是用水泥舖設,約10公尺長、1.2公尺寬、20公分深,實際注水約6~15公分(最深)。水池不必很大,讓水禽有水可「戲」就好;最重要的是能天天換水,夏天時甚至髒了就要換。許多傳統鵝舍的水池動輒好幾分地,飼養密度又高,試想如何換水?水若不換,病原菌經年累月潛藏其中,便可能成為疫病的根源。

鵝舍內的小水池。

盧金鎮表示,鵝腳有一條脛動脈通達全身,天熱時最好提供涼水,讓鵝腳浸潤、羽毛能夠沾濕,鵝隻就會感覺舒爽,所以水不必深;若無水池,用鐵桶盛水替代亦可,歐洲國家用的就是鐵桶。這就是省水養鵝法。有專家主張,鵝一定要在水裡才會配種,但據他觀察,若一開始就讓其在陸地配種,就會習慣在陸地配種,不一定要深池。大部分鵝農都是自行留種,公、母一起飼養和配種;事實上,公鵝性成熟較母鵝至少晚2~3個月,他建議,公、母應予分飼,公鵝提早留種,待性成熟後再與母鵝「送作堆」,出生的小鵝會更健康漂亮。

盧金鎮最後也強調,鵝場管理有很多細節,要育成率高、要疫病零確診,不是靠銅牆鐵壁,而是該做的,就要做的到位,不能嫌麻煩。

盧金鎮 小檔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農學碩士、博士
經歷:畜產試驗所家畜營養系助理研究員(73年9月~80年8月)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畜產科講師、嘉義大學畜產系副教授、動物科學系教授兼農業推廣中心主任(80年8月~95年2月)
日本北海道酪農學園大學酪農學部客座研究員(96年10月~97年3月)
國立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92年8月~98年退休)
創立福陞牧場飼養種鵝(94年於嘉義縣中埔鄉)

本文轉載自中央畜產會出版2020年6月號《畜產報導》,原文標題為〈集產學研經歷於一身 盧金鎮 專注養鵝30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