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維持外銷地位、拓展用花管道 疫情下看見溫柔也堅毅的花卉產業

正值繁花盛開的季節,不同的花種在花市裡齊放。

文/段雅馨 攝影/李文揚 審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臺灣花卉產業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受到不少衝擊,比起可以冷凍或加工的蔬果,具有即時性且無法加工的花卉,在疫情下挑戰更顯得嚴峻。不過危機也能化為轉機,仰賴外銷的品項在出口策略上能重新調整腳步,內需的花卉過往多用於大型活動或祭祀典禮,如今也多了其他推廣、用花的可能。

維持出口地位 拓展用花途徑

臺灣好品質的蘭花外銷到全世界,其中日本和美國更是兩大主力市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作物生產組副組長黃瑞呈坦言,「這次疫情確實是花卉受影響最大。」臺灣花卉的種植面積約1萬5,000公頃,總產值約新臺幣165億元,主要產地為彰化、南投、臺中、嘉義、臺南,屏東和花東也有少部分種植,其中外銷以蘭花為大宗,火鶴和洋桔梗也占比不少;內銷部分,百合、菊花和玫瑰都是熱門的花種。黃瑞呈說,「各花卉種類種植面積小、產值高、外銷占比高是臺灣花卉產業的三大特點。」臺灣花卉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外銷對產業十分具重要性。

然而,此次疫情使得各國進出口受阻,再加上往來航班減少,連帶影響運輸成本拉高,花卉出口頗受衝擊。內需市場也同樣低迷,疫情使得國內各類活動紛紛取消,需求量也大幅漸少。綜合各方面來看,整體花卉產業可說迎來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美麗的文心蘭,是臺灣花卉外銷的主力品項。(攝影/Eason Lam)

黃瑞呈表示,以內需市場來說,2月中旬過後,受國外群聚感染事件頻傳的影響,各項大型活動暫停,用花量大幅減少,國內花卉價格逐漸降低,以臺北花市來說,3月及4月每把切花平均單價分別較去年同期少8.7元與10.6元不等;另外2月到4月的交易量也比前三年同期少了143萬把以上;外銷方面,4月分的外銷量僅1,219公噸,比起去年同期2,500公噸直接少了一半,產值也減少了1.3億元。「這還只是一個月的數字而已。」衝擊可見一斑。

再以今年2月全臺六處花卉批發市場的營業額來看,切花營業額為新臺幣2億8,148萬元,盆花則是4,529萬元,與歷年同期相比,平均少了一至二成。農糧署預估,若疫情未趨緩,4月到7月的花卉營業額也可能將減少約二成。花卉種植的一大特點在於「計畫性生產」,黃瑞呈解釋,花農在種植之前就會設定好花卉的「出路」,「這一批是要外銷到哪一國?這一批是要做清明、母親節還是畢業季?這些農民在種下去的時候通通就已經想好了。」也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管道受阻、需求量減少,如何與出口國維繫關係及消化產量,是當前花卉產業面臨的挑戰,也是升級的契機。

紓困止血第一步:低利貸款加補助

首當其衝、最有感的即是經濟方面的緊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針對花卉、種苗業者、農民團體及拍賣市場,提供了各類低利貸款與補助方案,期望緩解緊繃的經濟情況。

貸款的部分,所有的花卉產業生產者、團體及業者皆能申請低利率貸款,新貸戶第一年免利息,而舊貸戶也提供2020年3月1日到2021年2月28日的免息方案。另外,花卉、種苗業者或農民團體在受雇員工薪資方面也可申請補助,申請者只要提供2020年任一期的申報營業額若是較去年同期衰退五成以上的資料,抑或是2020年任一月的花卉批發市場交易總金額,或是海關花卉、種苗品項出口的總金額,便可向農糧署申請。

花卉產業的另一大心臟——花卉批發市場,花農種植的美麗花卉,都在這裡完成拍賣交易。全臺灣共有六處花卉拍賣批發市場,包含了臺北花卉批發市場、臺北花木批發市場、臺中花卉批發市場、彰化花卉批發市場、臺南花卉批發市場及高雄花卉批發市場。批發市場進行大量花卉拍賣,為降低疫情對花卉產業的衝擊,農委會將主動審查全國花卉批發市場總交易金額衰退情形,符合條件時,補貼2020年4月至6月國產花卉之市場供應人管理費。

第一階段先在現金流上「止血」,穩定花卉產業的腳步,下一步則是繼續在外銷與內銷市場雙管齊下,穩定外銷地位,振興內需買氣。

外銷即戰力:補貼運費疏通航班

文心蘭、蝴蝶蘭和洋桔梗是臺灣花卉外銷出口的三大巨頭,日本和美國是前兩名的輸出國,中國、韓國還有歐美其他國家也都有出口。疫情之下,全球境內活動銳減、往來航班減少與伴隨而來的高運費成本,都是外銷花卉品項面臨到的阻力。

一開始在運費上提供補貼,空運從每公斤20~70元,海運從每公斤6~10元。針對切花主要市場日本和國蘭主要市場中國與韓國,空運補貼每公斤20元,海運補貼每公斤6元;空運至亞洲地區每公斤補貼30元,海運每公斤補貼8元;外銷至中東,空運補貼每公斤45元,海運每公斤8元;外銷至歐美紐澳,空運補貼每公斤70元,海運則是每公斤10元。

不過花卉擁有即時出口的壓力,現在價格也不好,以外銷文心蘭到日本為主的臺中新社文心蘭產銷班班長陳進興就說,「原本一支花價格可以賣到日幣230圓,現在只剩差不多日幣100圓左右。」再加上運費飆升,對業者來說依然不敷成本。隨後在農委會國際處、花卉出口業者與航空業者齊力之下,促成了「花卉包機」,每公斤包艙76元的費用,業者只需支付36元,其餘由農委會負擔,減少許多運輸成本。首班於5月12日清晨飛往日本,一直到6月底,預計會有22架航班共660公噸切花直接輸往外銷大國日本,若有需要也不排除延長包機方案。

振興內需:整座島嶼都是我們的花園

交通運輸是外銷最大阻力,而消費需求則是內需市場的最大難題。蔬果是民生必需品,不過花卉對大部分的臺灣人來說卻不是必要購買物,黃瑞呈補充,「和臺灣GDP差不多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年的用花消費金額落在90元美金,但臺灣卻只有30元美金。」可看出臺灣人的用花需求確實較少。內需市場通常都是在大型活動、會議、婚喪喜慶與一般祭祀場合才有訂花買花的需求,疫情期間國內活動紛紛取消,民眾也減少外出群聚,買氣更顯低迷。

為了協助消化花卉產量,同時舒緩疫情期間的緊繃氣氛、提振人心,農糧署啟動「玻璃屋花卉」展示活動,在臺北花博圓山公園廣場、大安森林公園、士林官邸及臺鐵新烏日站,運用造型花毯、玻璃花卉與立體花卉造景等不同的花藝創作妝點城市,現場並有展售讓民眾可直接購買回家,鼓勵民眾賞花也多多買花、用花,黃瑞呈說,「讓大家在充滿花的環境裡,也可以讓大家藉此認識花。」另外,4月分也進行了贈花活動,配送花禮至藥局及衛生所感謝防疫期間醫護人員的辛勞,也大大提振國內士氣。

臺灣用花習慣一大部分來自祭祀活動,小至初一、十五的個人祭拜,大到廟宇祈福慶典活動,都是國內買花用花的來源。5月中旬,農糧署、臺灣火鶴花產業發展協會與臺中鎮瀾宮、樂成宮、外浦三清總道院、豐原慈濟宮、松竹寺、潭水亭觀音廟、萬春宮及臺北指南宮八家宮廟合作推廣「花香祈福」。黃瑞呈進一步解釋,「宮廟會有很多人拿香拜拜,或是還願者會上他們(宮廟)的網站登記還願品,這些都可以用花來代替,變成另一個用花管道。」

除了藉由大型展示消化產量外,農糧署也輔導產業公協會團體與實體通路合作,民眾就近在居家社區、巷弄口的超市就能買到宜人的花卉素材。目前已有全聯、家樂福與楓康超市三家業者參與,在臺北、新北、新竹、臺中、彰化及南投部分地區門市試賣,也計畫在未來輔導花店業者或花農直接與通路商合作。黃瑞呈說,擴大民生用花需求是未來產業推廣的重要方向,要提高需求,得先從培養使用習慣做起。農糧署跟地方政府合作辦理「校園花卉教育」,從大專院校、高中職到國中小都辦理課程,預計有超過500所學校、4,000場次、逾14萬人次學生參與,是國內大型校園花卉推廣的一大步。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花卉產業第一時間措手不及,但也是稍停腳步,思考產業升級的機會。在外銷方面,短期來看雖然訂單減少收入不如預期,不過持續與出口國維持貿易,長遠來說才能繼續在世界上站穩花卉大國的地位;而在內需市場上,展示與大型活動能達到短期性的產量去化,但要根本性地建立更健康的產業體質,發展更多的用花方式,進而培養消費者更主動購花的意願,是未來必須思考的問題。

臺灣花卉種類繁多且品質好,花卉相關業者希望藉此疫情慢慢培養國人的生活用花習慣。

【本單元與農糧署合作製作●企劃廣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