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55 頁
非洲豬瘟疫情影響 菲律賓大降豬肉關稅並提高進口配額
受非洲豬瘟影響,菲律賓2021年國產豬肉供應量估計大減近1/4,將有近40萬噸的供應缺口,且豬肉價格高漲,日前已發布行政命令,將進口豬肉配額提升至35萬至40萬噸左右,並大幅降低關稅至明年4月。但國會議員及業者都對擴大豬肉進口及降稅政策感到憂慮,認為可能損害國內產業。
【喔!臺味原來如此】雞卷為什麼沒有雞?箇中滋味在語言
臺菜裡有一道菜叫「雞卷」,早年用豬網油為外衣,後因取材不易或健康因素而改成腐皮,將餡料捲成細長筒狀,兩端各留置一小段,如糖果般旋緊兩端封口,入鍋油炸而成,從臺菜餐館到路邊攤子都可見其身影。雞卷橫跨福建、臺灣與新馬,我們不僅解開雞卷的身世之謎,還發現了它有個「五香肉捲」的手足。
你有幾兩重?臺灣水鹿「猜茸重」 頂上鹿茸近15公斤
每年臺灣水鹿茸的生長期3~6月,中華民國養鹿協會都會辦理「產茸季就是愛猜茸」活動,今年是第6年辦理,由雲林縣莿桐鄉的「泰森」粉墨登場獨挑大樑。水鹿泰森頗具領袖氣質,若有陌生人進入鹿場,必先嘶喊預警,待危機解除,也會鳴叫釋放警報,此外還會幫忙弱勢鹿挑戰強權、代為教訓,維持鹿群領袖地位。
國際木材大漲與進口替代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機會/柳婉郁、李天裕
臺灣自產木材量只占市場約1%,這個「木材自給率」比起日本37.83%及南韓57.4%相去甚遠,臺灣大量進口木材早成常態。這是因為臺灣山林的樹木不夠多嗎?其實不然。臺灣林地,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已長得夠多夠大,太過密集,需要像理髮一樣去「打薄」,這種伐木行為稱為「疏伐」。
【未來農業系列報導】七年級返鄉組好蝦冏男社 生態養殖霸王蝦熱銷海外
人口外移嚴重的農漁村,存在隔代教養,人口老化,產業蕭條等問題。因應科技發展,智慧養殖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
8位雲林七年級生,將荒廢20年的魚塭重建為白蝦養殖場,突破傳統慣行養殖方式,堅持養出安全又健康的好蝦,智慧化養殖成為傳統養殖戶轉型成功的典範,鮮甜的霸王白蝦更外銷世界!
農業科技跨領域人才培訓班招生 克服後疫情時代危機
「農業科技跨領域人才培訓班(碩士學分班)」已邁入第13屆,課程協助農業從業人員強化營運創新與智慧財產權管理觀念運用,學習技術、法律與企業經營等跨領域整合能力;另一特色是學員組成橫跨農業界人士、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單位人員,幫助建立產業人脈。
《臺南新農》夏季號
《臺南新農》是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於2021年3月創刊的雜誌,以報導臺南市的農業現況為主,分為幾個篇幅,有「政策 […]
【喔!臺味原來如此】一碗擔仔麵 串起跨國文化足跡
擔仔麵在臺灣已超過百年歷史,這款由鹼麵、蝦湯、蝦組成的麵,原本可能是三胞胎,它串連起了臺灣與廈門、檳城三地的關聯性,背後顯見的是閩南移民的分布路線。
【護土固碳01】「超載」農地長出暖化潛勢?臺灣土壤劣化與農地上過重的肥料
臺灣是亞熱帶、熱帶國家,一年可三期作,相較溫帶國家僅一期作,用肥量比較多,但土地集約利用下,對土壤的傷害也更加嚴重。農田施用過量的肥料,作物無法吸收,累積會造成土壤鹽化,影響作物吸收水分、養分,不利作物生長,也會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相不平衡,植物更容易發生病害,因此有「施肥愈多、土壤愈瘦」的說法,也會汙染環境。
【護土固碳02】與氣候變遷搏鬥 臺版不整地農耕尋找解方
「不整地栽培」又稱免耕農法,在一期作中先種植黑麥等覆蓋作物,長到一定高度時,再用「滾壓機」輾壓作為天然抑草蓆,之後才開始種植主要作物。覆蓋作物下的土壤可避免雜草生長及土壤水分蒸發,輾壓後的殘株則作為補充土壤有機質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