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3974 文章

把握最後機會,檳榔廢園及轉作計畫年底截止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公告檳榔為第一級致癌物,為預防癌症發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配合中央癌症防治政策、國土復育及維護國民健康,辦理檳榔廢園及轉作。若農民在平地或山坡地農牧用地種植檳榔園,皆可參與廢園及轉作,因今年是最後一年開放申請,檳榔農應把握機會,在年底前攜帶身分證及農地所有權狀等資料,向土地所在地鄉鎮公所提出申請。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林浩潭:建議整體評估規範,六種重金屬改為全量法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博士林浩潭長期參與重金屬調查研究,以及有機農業驗證,首先說明重金屬當初檢驗方法為何不同,是考量到農友成本負擔的問題。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陳尊賢:釐清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差異,分部門管理土壤、作物、食安

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陳尊賢,多年來進行台灣土壤重金屬研究,承接農委會及環保署的全國性調查計畫,陳尊賢說明:「在制定規範時,從法規面還是從管理面思考要很小心,例如,環保署訂定法令,主要為了維護人體健康、為了保護環境品質,當有污染之虞時,要判斷何時開始採取土壤品質的監控、管制及整治,因此會有訂出土壤污染物之監測值、管制值等規範。」他強調,訂規範,重點在於注意跟行動的時機是什麼。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蘇慕容:規範可比照環保署,增強稽核員評估能力及肥料重金屬管控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執行長蘇慕容,從過去執行有機驗證以及目前的綠保方案,從經驗上談關於土壤重金屬的看法。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從科學研究到規範擬定,重新檢視土壤重金屬規範

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於2007年發布實施後,已有10年,有機栽培面積從2007年的1,928公頃,到2016年12月底增加到6,784公頃,成長了3.5倍,但從2012年起,有機驗證面積增加趨緩,到2016年只增長15%。

【綠主張】專業小農的多元經營

「史特姆農場」位於波因茨豪森鎮(Paunzhausen),在慕尼黑北方約四十公里處。抵達農場時,史特姆早已在工作室等候多時,不是因為我重要,而是他看重我這位來自亞洲的訪客,即使語言不同,然而見面時的神情及肢體表達,讓我產生了熟悉感,立刻想起了臺灣農民歡迎訪客時的模樣。

抱持「種給自己吃」初心,用「有機」找新生機

望著荒廢的農場,農場主人力村珀轉念想:「如果沒有錢,至少讓自己長壽一點。」當時正好發生食安問題,他決定朝有機農業發展,種起各類蔬菜、稻米、水果等,也養雞。

【基改追追追】餐廳店家、學校營養午餐,是否應標示使用基改食品?

最近到美食街吃飯,看到餐廳店家特別作了一個立牌告知產品使用基因改造黃豆,法律有這樣特別的要求嗎?

【飽讀好書】建構飲食史研究

農業發展以後,歷史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十七世紀許多西歐的政治學者探討國家或政府的起源時,多提到「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的概念。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是「戰爭狀態」;洛克則認為自然狀態原為「和平狀態」,私有財產出現之後,人類社會才發生掠奪、征戰。人民為了自身安全,願意交出一部分的權利,建立國家,由政府管理,維持秩序,才可以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

提升稻米品質兼顧農地農用,稻作直接給付明年擴大全國實施

農委會鼓勵農民農地農用,生產優質米,以提升國產稻米競爭力,去年第2期稻作在6個地區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今年第1期作擴大到20個試辦地區,目前試辦區共計10,875公頃農地,15,081位農友參加直接給付,占申報種稻面積63%。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直接給付政策對稻米品質、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都有助益,明年第1期作將擴大到全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