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病毒別再來!花改場、亞蔬攜手研發抗病新品種南瓜

由於南瓜的病毒病越來越嚴重,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從民國101年開始,正式合作抗病毒南瓜品系的選拔及觀察試驗,把非洲抗病野生南瓜的抗病性用傳統的回交育種方式雜交導入傳統的木瓜型南瓜,使新品種具有本土南瓜的風味,又具有非洲抗病野生種的抗病性。

placeholder-light

【野望書寫】不浪漫的生態攝影

有時,「生態攝影」會讓我身邊較少觀察生態的人有種錯覺,他們以為在深山野嶺中,動物們會像白雪公主唱歌一樣地聚集過來,乖乖地讓你拍攝;或是覺得拍生態就是可以一邊愜意的旅行、一邊拿著鏡頭咻咻咻地,像打獵般獵取照片。

placeholder-light

【2017十大神農】林和春:設備自動化,打造茶業新願景

12年前,林和春離開電子業,回到桃園龜山老家,為年邁的父親林文經分擔長生茶廠的工作,從每天西裝筆挺的日子,轉變為日日淚汗交雜的務農生活。他更引進自動化機械,讓茶業不再因粗重的工作流程讓年輕人卻步,為下一代打造永續的茶業願景。這個曾被父親譏笑為「痴人說夢」的夢想,正踏實地被建構起來。

placeholder-light

青蔥農友照過來!防治軟腐病有3招

上波梅雨滯留鋒面肆虐全臺灣,各地發生瞬間強降雨造成宣洩不及而淹水,影響多種作物生長及病害的發生。雖近幾週全臺降雨已回穩,但未來2~3個月高溫不降,且正值颱風侵臺之高峰期,仍易造成病害的發生。要提醒青蔥農友,大雨前後進行整合性田間管理措施,以加強防範軟腐病害之發生,避免影響後續收成。

placeholder-light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走進阿美族祖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

阿美族部落——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Tafalong」,意指有很多白螃蟹的地方,因此部落常以螃蟹作為圖騰。為了使來太巴塱的旅客,都能認識部落的文化傳統,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集結了部落裡的耆老與青年,以阿美族祖屋為藍本,就地取材並使用傳統建築工法搭建了紅糯米生活館。作為部落的對外窗口,走進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除了能聽聽傳統歌謠、享用阿美族的野菜料理外,還能參加文化導覽、體驗農事及購買部落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等,是個兼具保存部落文化及對外展售功能的產地餐桌。

placeholder-light

苦茶油大翻身!油茶產業挺進綠金新未來

油茶從過去的造林樹種,變成現在市場矚目的食用油料作物,身價三級跳,是前景看好的「綠金」產業。然而臺灣油茶在產、製、銷上面臨諸多挑戰,而政府透過「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輔導農民、業者建立創新營運的產業體系,並藉由成立「台灣茶油策進會」的交流平臺後,將油茶產業繼續往前推進發展。

placeholder-light

「油」夠厲害!看苦茶油如何開發優質製程、邁向國際

「苦茶油的香味、成分及氧化安定性,其實跟製程很有關係!」林試所森林化學組許富蘭博士指出,林試所在執行計畫的前2年,從油茶品系、果實收集及種子前處理到製油等,建立從材料來源至實驗室製油及分析平臺,相關團隊更於近年查訪臺灣多處製油廠,記錄各家不同製程,品嚐油品的風味。

placeholder-light

看螢火蟲不必跑深山!罕見黑端螢現蹤大樹龍目社區

螢火蟲又稱「火金姑」,高雄市大樹區龍目里里長陳榮清表示,這種屁股會發光的小昆蟲,在阿公阿嬤小時候,火金姑都曾是他們的仲夏玩伴,陪著他們渡過夏天快樂的夜晚。螢火蟲一向象徵著「良好生態的環境指標」,受到人為汙染或干擾,螢火蟲數量即會大幅下降。

2001年桃芝颱風 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村(嘉縣DF039)帶來的巨石。(黃國鋒攝)

【老照片說故事】進擊的巨石:土石流可以挾帶多大的石頭?

土石流流動時,往往可將碩大的巨石一起搬動,這些巨石到底有多驚人,就讓我們用歷史災害照片,帶大家回到現場。

placeholder-light

揪出「樹癌」褐根病,有請樹藝師與樹木風險評估師聯手診治

全臺有3萬株樹木染上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一旦感染發病,會阻礙樹木生長,甚至逐漸腐朽壞死。為了搶救與維護珍貴樹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近年引進國際樹藝協會認證樹藝師制度,未來將仿照人醫體系,結合樹藝師和樹木風險評估師的專長,發展臺灣樹木健康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