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稻農受災不要急!水稻保險+現金救助有雙重保障

現行稻作受災可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辦理現金救助,救助額度係依稻作生產成本兩成估算,每公頃救助額度為18,000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說明,稻作保險係提供巨災損失之額外保障,補強現行現金救助若逢巨災導致嚴重減產,卻無法充分保障農友收益情形;特別是極端氣候頻率及強度加劇,嚴重災害風險加大,期待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placeholder-light

叫好也期望叫座,綠保生態米盼各界消費相挺

近年市面上出現許多不用化學農藥、肥料種植的生態米,例如保護石虎棲地的「石虎米」、和水雉共榮的「菱鄉米」,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從2009年起,輔導友善生態種植的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8年間通過綠保標章的稻田面積成長了約6倍,但今年一期稻作大豐收,有部分農民團體反映,銷售上出現壓力,需要民眾用「食力」支持。

placeholder-light

【第30屆模範農民】林旺山:父子聯手,打造宜蘭南瓜王國

林旺山善用 A 字型爬藤架、滴灌養液種植技術等,積極改善瓜果種植方式,並蒐集全臺最多的南瓜品種,於宜蘭建立「南瓜王國」。他結合在地農村文化、瓜果生態等農業知識,加入食農教育,農場搖身一變成為產業教育農場,每年可吸引將近 7 萬名遊客參訪遊玩,也讓自家南瓜從一級產業升級至六級產業,成功推動在地觀光經濟,並吸引青年返鄉就業。

placeholder-light

【循環經濟】專訪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談循環農業前,應先談盤點資源

十幾年前國外就開始提倡「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妥善循環利用各個物質,達到零廢棄物目標,黃育徵也看到了世界趨勢,2011年創辦「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2015年進一步成立非營利組織「循環台灣基金會」,並在今年出版《循環經濟》專書,借鏡國內外案例,推動臺灣循環經濟。

placeholder-light

史上第一次!全國紅龍果評鑑,花東農民同贏紅、白雙料冠軍

受到國內紅龍果農民重視的「106年全國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會」,日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熱鬧登場。今年參賽農民爆滿,共129組報名,花蓮與臺東農民以黑馬之姿竄出,雙雙首次奪冠,分別抱走白肉組與紅肉組冠軍。

placeholder-light

【飽讀好書】搞懂原物料商品之前的經濟學概論

自古以來,各國捍衛天然資源的種種作為,經常導致地緣政治情勢陷入緊張,而資源民族主義(按:形容有些國家不讓外國勢力或跨國企業開採天然資源)的興起,更讓高度依賴進口天然資源的國家憂慮不已。

placeholder-light

遏止農地違法工廠亂象 行政院:去年520後新增之違法工廠將全數拆除

為確保糧食安全並解決日益嚴重的農地問題,日前行政院召集農委會、經濟部、內政部、環保署、法務部等相關部會共同研商保護農地之策進作法,行政院長林全在聽取農委會報告後,決定去(105)年5月20日以後農地上新增的違法工廠全數拆除,以遏止農地上違法工廠亂象,展現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之決心。

placeholder-light

理財也理作物健康!這個年輕人用農藥存摺幫農友做管理

70年次的賴柏樺,22歲時接手家中「富田農藥行」,為了協助農民更精準記錄用藥量,他和農藥商合作,仿照銀行存摺,開發出全臺唯一「農藥存摺」,農民只要拿出存摺,輕輕一刷,就能知道何時買了什麼藥、價錢、數量,再也不用擔心收據不見,還能定期輪替藥劑,不但減少病蟲害抗藥性,也減少了荷包支出。

placeholder-light

【野望沙龍】罐頭產業興起,與鮭魚的美麗與哀愁:《鮭魚的記憶》The Memory of Fish

野外觀察的筆記是第一手資料,非但記錄了觀察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透露了觀察者當時的心緒。手寫的字跡總看得出來年歲與情緒的差異,尤其累積已久的紀錄之後,逐年翻閱就像是看到鏡中的自己逐漸改變,這或許就是野外經驗中最動人的記憶。

placeholder-light

臺日好「蕉」情!持續擴大供日營養午餐

日本靜岡縣「次世代之會」相關企業社長特地來臺拜會農委會,希望以臺灣香蕉為起點,拓展臺灣農產品到日本各地學校團膳等新通路,促進臺灣農產品外銷,該組織亦期望透過本次拜會,與農委會進一步就農產貿易及文化進行交流,增進臺日雙方友好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