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偷排廢水無所遁形!這個神奇「膠囊」可以穿梭時空抓元凶

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研發「離子交換樹脂縮時膠囊」,在疑似被重金屬污染區域佈放,監測人員不必如往常於溝渠旁苦等、採樣,只需在投放7天內取回,膠囊就會留下期間是否有污染紀錄。環保署運用這項新利器,7月13日深夜終於查獲北彰化地區一家金屬表面處理工廠偷排廢水,可說是「小兵立大功」。

placeholder-light

再現東南亞餐桌上的家鄉味

東南亞美食常見於我們生活周遭,但你可曾想過,越南的生春捲、酸魚湯,泰國的打拋豬、米線,或是印尼的薑黃飯,每道料理背後都蘊藏異鄉人們對家鄉的濃厚情感與生命故事。

placeholder-light

挺農民,農業金庫致贈高品質山蕉到31處社福機構

臺灣香蕉極具特色與香氣,每年3至9月為主要產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今年香蕉產量35萬7,648公噸,較正常年28萬8,420公噸,增產約24%。

placeholder-light

桃園滲眉埤銅汙染農地稻穀,檢驗結果一週內出爐

今日有媒體報導,桃園滲眉埤附近3公頃稻田重金屬銅超標,稻米恐流入市面,不過桃園市政府今天上午緊急到場現勘,發現這3公頃稻田尚未收割,已管制採收和買賣,採檢土壤、稻穀,最快一週內結果出爐。

placeholder-light

【農百科】土壤、作物驗出重金屬銅,政府怎麼管?

當土壤超過「監測值」時,依「農作物重金屬等污染監測管制作業程序」,將對農作物進行採樣,如果作物超過食米、蔬果類重金屬限量標準則銷毀,並輔導轉作非食用或重金屬低吸收的作物,並且會持續監控,也可以辦理休耕。

placeholder-light

西北雨直直落,小心水稻「窒息」!

今年六月下旬梅雨季節過後至今,因午後雷陣雨頻繁且雨勢猛烈,雲嘉南有許多區域一期作水稻收割後無法乾犁粗整地,因二期作種植在即,因此濕田耕犁整地區域較往年多,若不注意易有「窒息病」發生,有些耕作上的關鍵技術請農友多加注意。

placeholder-light

稻農受災不要急!水稻保險+現金救助有雙重保障

現行稻作受災可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辦理現金救助,救助額度係依稻作生產成本兩成估算,每公頃救助額度為18,000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說明,稻作保險係提供巨災損失之額外保障,補強現行現金救助若逢巨災導致嚴重減產,卻無法充分保障農友收益情形;特別是極端氣候頻率及強度加劇,嚴重災害風險加大,期待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placeholder-light

叫好也期望叫座,綠保生態米盼各界消費相挺

近年市面上出現許多不用化學農藥、肥料種植的生態米,例如保護石虎棲地的「石虎米」、和水雉共榮的「菱鄉米」,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從2009年起,輔導友善生態種植的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8年間通過綠保標章的稻田面積成長了約6倍,但今年一期稻作大豐收,有部分農民團體反映,銷售上出現壓力,需要民眾用「食力」支持。

placeholder-light

【第30屆模範農民】林旺山:父子聯手,打造宜蘭南瓜王國

林旺山善用 A 字型爬藤架、滴灌養液種植技術等,積極改善瓜果種植方式,並蒐集全臺最多的南瓜品種,於宜蘭建立「南瓜王國」。他結合在地農村文化、瓜果生態等農業知識,加入食農教育,農場搖身一變成為產業教育農場,每年可吸引將近 7 萬名遊客參訪遊玩,也讓自家南瓜從一級產業升級至六級產業,成功推動在地觀光經濟,並吸引青年返鄉就業。

placeholder-light

【循環經濟】專訪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談循環農業前,應先談盤點資源

十幾年前國外就開始提倡「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妥善循環利用各個物質,達到零廢棄物目標,黃育徵也看到了世界趨勢,2011年創辦「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2015年進一步成立非營利組織「循環台灣基金會」,並在今年出版《循環經濟》專書,借鏡國內外案例,推動臺灣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