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雙溪荷花盛放,夏日農遊正是時候!

夏天最著名的花朵便是高貴、聖潔的荷花,花期為6月至7月,雙溪上林里的荷花田是近年來新興的賞花新景點,由原本的廢耕地重整而成,荷花遍佈7.5公頃,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淺綠色的荷葉映襯著淡粉色的花朵,清麗淡雅。

placeholder-light

【文化鱻事】從祥瑞象徵到王八蛋,「掠龜走鱉」俗諺祕事多

臺諺有云:「掠龜走鱉」(得此失彼)、「龜笑鱉無尾」(五十步笑百步),如此這般一再把龜和鱉扯在一起,究竟是為什麼?大概是兩者外型上相似,又生物分類上同屬爬行綱⼂龜鱉目。兩者所不同之處,在於鱉不像龜一樣,擁有堅硬甲殼、且周圍有膠質裙邊,且前者鼻子尖而突起。

placeholder-light

有戰略更要有戰術,大糧倉計畫遍地開花,如何不淪為曇花一現?

為了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和活化休耕地,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委會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 2020 年增加雜糧面積 3 萬公頃。但是雜糧的生產、儲運與加工等環環相扣,政府除了鼓勵農民種植雜糧,建構儲運與加工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placeholder-light

別再用人工了!胡麻產業走向省工模式

不過,胡麻採收仰賴人工操作。當胡麻果莢成熟時,農民習慣將胡麻植株連根拔起,先捆成一束束,交叉倒立在田裡曝曬乾燥4、5天,促使果莢爆裂;然後鋪上帆布,拿棍棒敲打果莢讓胡麻籽脫粒落在帆布上,接著將胡麻籽過篩、剔除雜質才算完成。

placeholder-light

病毒別再來!花改場、亞蔬攜手研發抗病新品種南瓜

由於南瓜的病毒病越來越嚴重,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從民國101年開始,正式合作抗病毒南瓜品系的選拔及觀察試驗,把非洲抗病野生南瓜的抗病性用傳統的回交育種方式雜交導入傳統的木瓜型南瓜,使新品種具有本土南瓜的風味,又具有非洲抗病野生種的抗病性。

placeholder-light

【野望書寫】不浪漫的生態攝影

有時,「生態攝影」會讓我身邊較少觀察生態的人有種錯覺,他們以為在深山野嶺中,動物們會像白雪公主唱歌一樣地聚集過來,乖乖地讓你拍攝;或是覺得拍生態就是可以一邊愜意的旅行、一邊拿著鏡頭咻咻咻地,像打獵般獵取照片。

placeholder-light

【2017十大神農】林和春:設備自動化,打造茶業新願景

12年前,林和春離開電子業,回到桃園龜山老家,為年邁的父親林文經分擔長生茶廠的工作,從每天西裝筆挺的日子,轉變為日日淚汗交雜的務農生活。他更引進自動化機械,讓茶業不再因粗重的工作流程讓年輕人卻步,為下一代打造永續的茶業願景。這個曾被父親譏笑為「痴人說夢」的夢想,正踏實地被建構起來。

placeholder-light

青蔥農友照過來!防治軟腐病有3招

上波梅雨滯留鋒面肆虐全臺灣,各地發生瞬間強降雨造成宣洩不及而淹水,影響多種作物生長及病害的發生。雖近幾週全臺降雨已回穩,但未來2~3個月高溫不降,且正值颱風侵臺之高峰期,仍易造成病害的發生。要提醒青蔥農友,大雨前後進行整合性田間管理措施,以加強防範軟腐病害之發生,避免影響後續收成。

placeholder-light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走進阿美族祖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

阿美族部落——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Tafalong」,意指有很多白螃蟹的地方,因此部落常以螃蟹作為圖騰。為了使來太巴塱的旅客,都能認識部落的文化傳統,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集結了部落裡的耆老與青年,以阿美族祖屋為藍本,就地取材並使用傳統建築工法搭建了紅糯米生活館。作為部落的對外窗口,走進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除了能聽聽傳統歌謠、享用阿美族的野菜料理外,還能參加文化導覽、體驗農事及購買部落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等,是個兼具保存部落文化及對外展售功能的產地餐桌。

placeholder-light

苦茶油大翻身!油茶產業挺進綠金新未來

油茶從過去的造林樹種,變成現在市場矚目的食用油料作物,身價三級跳,是前景看好的「綠金」產業。然而臺灣油茶在產、製、銷上面臨諸多挑戰,而政府透過「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輔導農民、業者建立創新營運的產業體系,並藉由成立「台灣茶油策進會」的交流平臺後,將油茶產業繼續往前推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