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鱻事】從祥瑞象徵到王八蛋,「掠龜走鱉」俗諺祕事多

臺諺有云:「掠龜走鱉」(得此失彼)、「龜笑鱉無尾」(五十步笑百步),如此這般一再把龜和鱉扯在一起,究竟是為什麼?大概是兩者外型上相似,又生物分類上同屬爬行綱⼂龜鱉目。兩者所不同之處,在於鱉不像龜一樣,擁有堅硬甲殼、且周圍有膠質裙邊,且前者鼻子尖而突起。

滿足老饕的胃,鱉肉美味促使養殖發展

再有一句:「死龜諍到變活鱉」(強辯把死的説成活的),「活的鱉」當然比「死的龜」來得好,若連同前兩句諺語,好像臺灣人對鱉有多一點的偏心,這大概與我們視牠為美味佳餚有關。有時我們還把牠們稱為甲魚、團魚、水魚,媲美高級魚種。由於捕撈過度和自然資源衰退,加上鱉本來就成長慢,比魚的成長速度慢了許多,人們就透過養殖來滿足老饕的嘴饞。

鱉在臺灣的養殖於日治時期就已開始,而日本人則在1890年就曾經在養鯉魚及鰻的同時,也養了些鱉。最初的規模都很小,因為飼養時間長(達兩年才能上市),投資風險大。到了1962年,臺灣才有較大規模的鱉養殖場,約有160平方公尺的埸地,包括水池、陸地及孵化巢,試驗研究單位的投入很少。

相對的,中國雖起步晩,但於1980年起湖南師範大學和漢壽縣特種水産研究所開始,進行其繁殖、養成之研究,也得到些成果。1984年他們發現雄鱉的精子,可以在雌鱉體內存活很久,並具有受精能力長達半年;中國的科研人員認為,雄鱉超強性能力有條件行一夫多妻制,而建議他們可以和聖經中的亞伯拉罕一樣,擁有4位妻、妾。

鱉每年到了11、12月氣溫下降時就開始冬眠,潛伏於土中睡覺;到了3、4月的春天,一覺醒來有了精神,3~5歳成熟的鱉就䦕始找配偶。交配過的雌鱉在兩週過後的一個大清早或傍晚,會爬出水面,在事先舖好的泥沙中掘穴産卵,每次産下直徑2公分卵10~13枚,再用後腳撥沙覆蓋之並以腹甲壓平沙面。一年當中她們產卵6、7次;經2個月時間,小甲魚以⿐尖突破卵殻、鑽出身子,不久就向有水的方向跑。

牠們特別喜歡曬日光浴,天氣溫暖時就上岸讓背甲曬到太陽取暖;日光浴還能使附著水苔、寄生蟲乾枯、脫落,而達到防治細菌性及寄生蟲疾病之效果。牠們容易受到驚嚇,一見有人影亦或聽到聲響,即刻潛入水中。

另一方面,牠們的脾氣壞又好鬥,有時候來不及逃跑被人抓住,牠會反咬住人,且死命咬著不放;遇此狀況,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牠連同被咬住的手放入水中,牠也巴不得要逃命,也就放你一馬。

這個在臺灣被養了一個多世紀的臺灣鱉正式名字是Pelodiscus sinensis(中華鱉),牠分布範圍除臺灣外,包括中國、海南島、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北部。目前牠還被引入美國夏威夷群島,以及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及太平洋⼀些島嶼,已變為不受歡迎的入侵外來種,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其實美國本土則有原生種的滑鱉屬,包括滑鱉(Apalone mutica)、珍珠鱉(Apalone ferox)及刺鱉(Apalone spinifera),偶爾也會被識貨的旅美臺灣人捕獲,晚上加菜。

同類不同命,龜當寵物養

鱉的料理有好幾道,如紅燒甲魚、炒裙邊、鳳足甲唇、清燉甲魚等等,也有人認為牠的血補,溶在米酒中飲用;相對的,烏龜在臺灣就不像在中國的兩廣及香港,被拿來食用(他們會吃金錢龜等)。

臺灣人對牠的認識,僅如生物學教科書上所述,牠和兩棲類的水雞(青蛙)算是同宗,皆起源於總鰭魚類,只是可以離水更遠而演變成爬行類,發展到今天也有億年的歷史。近2、30年來,除了在博物館、水族館看到牠們外,臺灣⼈更把牠們當寵物飼養。

寵物龜當中,最受歡迎又物美價廉的首推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巴西龜剛買來時僅一個拇指長、小巧玲瓏,但事隔幾年可長到一個臉蛋大,不再可愛;此時主人若忽起放生念頭,生命力強、繁殖率高、適應性好的巴西龜,一經釋放到野外,可是全球公認的⽣態殺手,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最危險的百大入侵種之一。

從祥瑞象徵到王八蛋

對華夏民族而言,從遠古到唐朝,烏龜一直都是吉祥之物,牠是長壽的象徵,而有「龜鶴之春」的說法;在古代,中國人曾奉之以為神靈,而將牠與龍、鳳、麒麟並列為四靈。漢代的丞相、大將軍所用的金印、印鈕都是龜形;唐代還規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其墓前石碑可以用龜碑。

然而到了元、明之後,牠的名聲就每況愈下了;後來駡人的「王八」居然是指烏龜,且連牠的蛋也不放過,而駡出「王八蛋」,似有罪加一等之勢。

那麼烏⿔到底是什麼地方討人厭呢?會不會是牠活得太長而變得老糊塗、誤事、敗事,以致於落得像孔老夫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年長的人常常有多幾分的歷練、智慧、豁達,只要不一心二用、掠龜走鱉,還是可以與年輕人分享心得、傳承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