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專訪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談循環農業前,應先談盤點資源

十幾年前國外就開始提倡「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妥善循環利用各個物質,達到零廢棄物目標,黃育徵也看到了世界趨勢,2011年創辦「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2015年進一步成立非營利組織「循環台灣基金會」,並在今年出版《循環經濟》專書,借鏡國內外案例,推動臺灣循環經濟。
去年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臺灣必須走向循環經濟,上任後也大力鼓勵豬糞沼氣發電、再生能源,循環台灣基金會每年都帶領臺灣產業代表到國外參訪。針對國內推動循環經濟的現況,黃育徵有感而發表示,必須「從一開始就把物質當資源,珍惜不浪費,而非到末端被認定是廢棄物後才想辦法處理。」
他建議政府要盤點自身現有資源,同時從 input(投入)和 output(產出)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所有物質,例如沼氣發電應自發自用,優先供應畜牧場,降低來回輸電的能源損耗。黃育徵對於農業如何落實循環經濟的思維有何看法?《農傳媒》專訪黃育徵,整理他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建言,以第一人稱形式呈現。

循環要從input和output來看才完整

英文Waste有兩個定義,一個是浪費,一個是廢棄,這兩個不大一樣,因為前端浪費多,所以後端會產生廢棄。談循環農業,除了看output,根本問題是要從input來看才會完整。

以農業來說,影響最大的是水、空氣、土壤、陽光,還有生態。水資源常被浪費掉,比如澆水只有10%作物吸收,其他90%浪費掉,這是因為水資源太便宜了,地下水甚至便宜到免費。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資源會越來越少。食物只會越來越少、土地有限,因此很重要的是零廢棄、零排放,如果資源高價一點,浪費會比較少。

我認為要去教育社會大眾珍惜農產品,現在整個社會認為農產品是便宜的,連帶水也要很便宜,政府得不斷補貼,價格更起不來。而且現在常是過程補貼,例如補貼肥料、機器,若政府補貼農民一半採收機費用,最後農民還是轉換成低價農產品賣出去,所以補貼後,農民仍舊得不到好處,也相信東西便宜,才能賣出去。

農產品價格高不一定負面,珍惜原物料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最高的,臺灣農業要有競爭力,農產品價格一定要起來,不是靠補貼,而是靠大家珍惜;一定要去教育社會,如果現在不做,下一代會很衰。農民薪水越來越低、沒人要去務農、政府再給補貼,惡性循環。

這不是3年、10年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我們開始要去思考,政府應該做的是思考這個input的條件、如何創造,不是補貼。

團結力量大,降低資源浪費

循環經濟還有一個很重要概念是合作,合作是共享概念,農民要合作,這也是一種資源盤點,農業input到output中間,包括了土地使用、人、農業設施和器材等過程,有很多資源浪費,例如因為政府補貼所以去買農機,但1年只用3天,這就是浪費。為什麼大家不合作來用?

人也是一樣,農產品採收時間不一樣,應該規劃讓農民全年都有東西生產、採收,提升人的效率;屠宰場為什麼要每個縣市都有?為何要放在離豬場很遠的地方?推動循環農業應該要盤點整體資源,目標是零廢棄、零排放、高效率,這樣你才知道要去訂什麼樣的政策。

農業多元output,肥料、飼料、觀光⋯⋯

農業的output不是只有食物,利用農業資源可以創造的價值非常多元,像是肥料、飼料、能源、生物材料,還有一個是landscape(地景),就是觀光,如果可以整體去看,農民有很多收入可能性。

譬如養豬,豬肉可以吃,豬糞作肥料、沼氣發電,豬毛也可以做刷子,這些都是農友的多元收入,而不是只爭1斤豬肉多少錢。政策應該系統性盤點資源的質跟量,還有價錢,看什麼才是真正便宜的、什麼是好的。

從一開始就不要視為廢棄物

循環經濟要系統性思考,拉到源頭,一開始就把它當資源,想想這個物質有什麼功能、可以做什麼,不是被認定為廢棄物處理。

現在我們在談如何讓廢棄物資源化,大部分都是降級回收,價值比較低,例如稻殼拿去燒掉。但稻殼元素是碳,也是鑽石的元素,真的要做可以變鑽石,至少是工業級鑽石,所有東西去思考都有可行性在。

蚵肉1公斤260元,可是他最有價值是蚵殼,蚵殼如果是食品級每公斤可以到2、3千元,他的元素碳酸鈣,也可以改良土壤。臺灣很多碳酸鈣都進口,失去了就業機會,而且是在地的就業機會,因為農產品不是集中型的。

任何東西用燒的都是最低價,哪天臺灣沒有焚化爐就成功了,沒有廢棄物就不用焚化爐。

但是當你所有東西都要便宜,就不會去做。東西是貴的才會去思考,台電電費很便宜,收購價比較高,所以現在養豬場沼氣發的電會先賣給台電,豬場還是去買台電的電。拉一個輸電線進來,再拉出去,這就是資源浪費,所以資源要先盤點。

農業是一個國家唯一可以聲稱是自己產業的東西,IT(資訊科技)就是外來產業,所以帶進循環經濟,對這產業是有長遠影響的,它是一種再生的概念,投資在循環經濟可能回收期會很長,但絕不會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