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也期望叫座,綠保生態米盼各界消費相挺

近年市面上出現許多不用化學農藥、肥料種植的生態米,例如保護石虎棲地的「石虎米」、和水雉共榮的「菱鄉米」,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從2009年起,輔導友善生態種植的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8年間通過綠保標章的稻田面積成長了約6倍,但今年一期稻作大豐收,有部分農民團體反映,銷售上出現壓力,需要民眾用「食力」支持。

由於綠保標章辨識度不如有機栽培,參與綠保的農民建議,根本之道是讓消費者更認識友善環境種植和綠保標章農產品,建立穩定客群和通路,讓民眾知道,每一次消費都能為地球盡一份力。

友善環境兼顧保育成趨勢,申請慈心綠保標章稻農大增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生態米目前在臺灣沒有通用的定義,泛指種植稻米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並兼顧保護環境理念。根據慈心統計,通過綠色保育標章的稻田面積2010年時只有7公頃,至今已有39公頃,共保護13種物種。

蘇慕容觀察,申請慈心綠保標章的稻農持續增加,除了跟農委會近來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政策有關,有些人兼業或退休回鄉務農,相對種植蔬果,種水稻的門檻較容易又有機械化輔助,而且米的保存期限較長,乾燥後不碾製,放3個月到半年也沒問題。

友善大地有機聯盟在臺南官田以有機方式,採一期水稻、一期菱角輪作,並保育水雉棲地。(圖片提供/友善大地有機聯盟)

稻米豐產,農民團體反映銷售面臨壓力

不過,在臺南官田以有機方式,採一期水稻、一期菱角輪作,並保育水雉和濕地的友善大地有機聯盟反映,今年稻米豐產及愈來愈多農友投入種植生態米,銷售上難免有些壓力。南區總監鄭慶凰說,現在販售時間拉得比較長,大約5、6個月才能賣完。

友善大地有機聯盟現今取得綠保標章的農地有30公頃,主打臺南13號「菱鄉米」,以及使用廢棄菱角殼,燒成生物炭作肥料的臺南16號「菱炭米」,產量共計約60到70公噸,目前的主要通路是里仁等有機超商、企業認養和消費者網購。

鄭慶凰說,有機米和友善環境的綠保標章米愈來愈多,消費者對於有機的認識比綠保標章更完整,有機米單價也比綠保米高,但綠保米的生產成本不見得比有機米低,綠保標章還是難與有機米競爭。

提高生態米辨識度,建立穩定客源

鄭慶凰與不少農民都認為,現階段多數消費者還不太認識綠保標章和友善環境種植理念,需要更多消費者認同與支持,如果企業願意認養,會是更直接且效率較高的方式。

位於花東縱谷最高的梯田產稻區,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的農友也以友善環境方式栽培「哈拉米」,兼顧復育臺灣特有種臺東間爬岩鰍,獲得慈心綠保標章。現今「哈拉米」栽培面積約3公頃,每期產量約8到9噸,主要通路是透過網路、遊客購買和農夫市集販售。

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藍姆路˙卡造說,「哈拉米」產量不多,客群屬於小眾,轉型有機陣痛期和有綠保標章的產品在市場上接受度不高,如果愈來愈多消費者認識和響應,大家可以一起把市場做大,並讓環境和生態更好。

臺東間爬岩鰍。(攝影/林青峰,圖片提供/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連結地方、發展加工品,創造生態米多元收益

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推動石梯坪水梯田復耕,以推廣「海稻米」聞名的舒米˙如妮說,她並不擔心愈來愈多農友投入生態米栽培而造成銷售壓力,因海稻米種植面積有限,今年5.5公頃,產量約12、13噸,80%老客戶都來產地看過種植方法,感到很放心,每一期稻米收成後幾乎都被搶光。

舒米˙如妮說,今年力推圓糯米和紫米,明年也會重新行銷新品種的稻米,目前因種植面積與產量有限,還在嘗試邀請其他部落的新農民加入。

在彰化大城種植稻米和小麥,保育黑翅鳶而獲得綠保標章的農友林世勳認為,加入綠保標章的稻農增加,對銷售端影響沒有絕對的關係,因小農的生產量並不會太大,且多是靠人際關係販售,無論是做綠保標章或有機,不太會有互相競爭的疑慮,「因為投入這區塊的農友不單單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有共同的理念。」

林世勳除了是農友,也是碾米廠第二代,明年他將種植在來米,並協助其他農友碾米、磨粉製成蘿蔔糕,農民不僅獲得原物料收益,製成加工品也能提升附加價值。

蘇慕容說,愈來愈多農友投入生態米栽培,其實是為市場增加多樣性選擇。目前獲得綠保標章的稻作面積為39公頃,推測加上其他友善環境稻作區,共約100到200公頃,以全臺每年20幾萬公頃稻作總體來看,產量並不算太大,加上現在通路有零售、團購、散裝或團膳等,不同的消費者有各種通路可選擇。

他提到,有些農友初投入友善環境栽培或業績剛成長時,確實會面臨消費者還不認識或通路不穩定等壓力。部分生產者較擅長田間實務,卻不知道如何跟顧客對話,相當可惜;如果能善用社群,讓更多消費者理解綠保標章和友善環境農產品的價值,主打新鮮、美味、故事動人,建立與消費者的連結和情感,長遠下來就能做出市場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