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百科】土壤、作物驗出重金屬銅,政府怎麼管?

Q1、重金屬銅在土壤的管制法規為何?

A:現行臺灣農地土壤重金屬的規範,主要為環保署「食用作物農地監測/管制標準值」,差別如下:

1.土壤污染監測標準:基於土壤污染預防目的,所訂定須進行土壤污染監測的污染物濃度。其下訂有「食用作物農地監測值」,銅的標準為120mg/kg。

2.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為防止土壤污染惡化,所訂定之土壤污染管制限度。 其下訂有「食用作物農地管制值」銅的標準為200mg/kg。

當土壤超過「監測值」時,依「農作物重金屬等污染監測管制作業程序」,將對農作物進行採樣,如果作物超過食米、蔬果類重金屬限量標準則銷毀,並輔導轉作非食用或重金屬低吸收的作物,並且會持續監控,也可以辦理休耕。

當土壤超過「管制值」時,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定,將公告列為「污染控制場址」,豎立標誌或圍籬,並限制種植作物,進行後續的污染改善工作,會銷毀既有作物、給予農民休耕補償。

Q2、重金屬銅在作物的管制法規為何?

A:衛福部食藥署針對稻米訂「食米重金屬限量標準」,但管制項目是鉛、鎘、汞,並沒有管制銅。

農委會物毒物試驗所發佈的「農作物重金屬等污染監測管制作業程序(SOP) 」曾指出,若作物並無重金屬限量標準,「其受污染之重金屬等含量値,由藥毒所以未受污染農作物之背景値作為對照」。

目前稻穀中的銅含量背景值是0.57~14.4mg/kg,由於稻穀對銅的吸收不明顯,農委會指出,目前從未發現稻穀超過上述背景值;倘若真的超過,會回頭檢測土壤,基本上稻穀超過背景值,土壤一定也會超過「食用作物農地管制值」,作物必須要銷毀,

Q3、未訂定食用限量標準是否合理?能否維護國人健康?

A:查詢國內法規,僅蛋類、食用油脂、冰類、飲用水、飲料類、食鹽,有制定重金屬銅食用限量標準,蔬菜、穀類上面都無限量標準。為何沒有制定呢?

農業試驗所在「簡介農地之重金屬污染及復育」一文中表示,大多數作物對土壤中的銅會有選擇性吸收,即使在銅污染嚴重地區,作物對銅的吸收仍不顯著。

食品藥物管理署在2014年曾在「吃過量的危害 更甚微量重金屬」說明,食物上未訂定標準的,代表健康風險相對較低,而銅是人體必需元素,限量標準是著重在人體非必須元素,除了人體健康是制定因素外,還須考量行政成本、國際規範甚至貿易協議來評估。

但食藥署也表示,如果沒有訂標準的驗出重金屬,仍可透過風險評估決定是否升高管理強度。

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教授陳尊賢2002年「土壤重金屬濃度及其上食用作物之關聯性」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對於蔬菜或是穀類中的銅允許濃度仍未加以規範。

但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博士林浩潭曾指出,若是以健康考量,以60公斤體重成人計算,每天建議之安全攝取上限(upper limit)為12毫克(mg)(林浩潭,2002)。

Q4、稻米重金屬銅含量,會因為土壤重金屬總量增加,連帶導致含量增加嗎?

A:銅對作物的毒害濃度,會因作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環保署委託研究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管制濃度合宜性探討」報告中,當種植水稻於銅總量為6-48mg/kg的土壤時,稻米穀粒之銅含量為2.0~5.8mg/kg (Kim et al.,2002)。

林浩潭曾調查臺灣地區農作物重金屬含量(鮮重為基準),結果顯示,銅在糙米與果菜類中含量較高,平均為2.16與0.67mg/kg。(林浩潭,1991)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副教授劉黔蘭等人,在民國83~85年調查台中、彰化及雲林三縣20塊土壤,總計3年共6期作中,土壤銅濃度達600或900mg/kg時,糙米中銅含量均在5~12mg/kg,白米中銅含量均在8~17mg/kg,並不會因為土壤銅總量增多而有明顯上升。(劉黔蘭等人,1998)

不過這個實驗土壤中的同濃度只到900mg/kg,且年代久遠,若銅濃度提升,稻米銅含量會不會跟著升高?人體食用有無風險?未來是否要制定稻穀中的銅標準?還有待更多面向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