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25 頁
對抗絲瓜萎凋病,從健康嫁接苗做起!
絲瓜為國內夏季重要瓜果,近年來經常遭受土壤萎凋病菌危害,導致產量減少,生產期縮短,甚至造成植株死亡。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嫁接技術,將易患病、生產用的「圓筒絲瓜」品種,嫁接於具萎凋病抗性的「稜角絲瓜」根砧,可改善絲瓜萎凋病危害,延長採摘期,增加採果次數,提升農友收益。
從林業到觀光,見證百年風華:「烏來台車」復駛!
串連新北烏來老街和瀑布的重要林業文化資產「烏來台車」,終於復駛!
【第30屆模範農民】黃勝裕:扛家業闢新路,「雞」起產業漣漪
偌大的雙層雞舍矗立於嘉義縣鹿草鄉田間,這裡飼養的數萬隻白肉雞,是裕正食品畜牧場場長黃勝裕的心血結晶。9 年前,他放棄升職機會,返鄉繼承家業,儘管父親勸告:「毋通養雞,太辛苦!」他仍決心重操父親舊業。面對競爭激烈的雞肉市場,他不走削價搏客源的老路,反其道改下重本,以最好的品質主打「安全」,做出市場區隔,盼漸破重圍,另闢新天下。
潮農村、酷手藝,體驗老技藝的新生命!
古早的臺灣農業社會,生活中所需的大小器物,可不是到大賣場或是上網購買,都是自己動手把東西製作出來!水土保持局推動農村再生,與全臺各地農村社區經過多年的努力,持續致力於農村工藝之傳承與推廣,並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共同合作,形塑農村社區傳統、創新兼具之工藝成果。
【有毒植物】是藥也是毒!三白草、鳳宮菜,細分明
前陣子帶兒子到臺北植物園遊玩,並且讓他認識一些植物,了解哪些是具有藥用、食用或是有毒的,以增加一些課外知識。當 […]
生態、社會與經濟的結合:西雅圖畢肯食物森林與社區園圃
快速的都市化發展改變了全球都市的地形與地貌,都市高人口密度連帶影響了整個國家或區域的運輸型態、社會經濟結構、生產與消費模式,以及地理及生態資源。
【維吉達尼】之三:沒有農戶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合作社
維吉達尼創立的第二年,在喀什蘭幹鄉發起成立農民合作社,阿穆擔任合作社理事長,馬木提老人被聘為技術顧問,穆合塔爾也成了第一批加入的農戶,並擔任核桃組組長。
部落特色農產業就靠它們!原鄉潛力作物提升競爭力
原鄉多具備未受人為破壞的天然環境以及保留豐富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資源,然而隨著時間轉變,部落漢化與青年人口外移情形日益嚴重,導致部落特色農產業逐漸凋零。為恢復原鄉特色作物復耕與建立部落農產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進行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的種原蒐集及保存、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工作。
【野望書寫】山紅頭
偏偏那天就讓我拍到了,在步道上看到鳥影晃動,放慢腳步,像小偷一樣不出聲音緩緩接近,只可惜森林裡太暗了,我只有一次機會,瞬間即逝,只留下模糊的影像,是山紅頭在洗澡。步道旁一棵樹的主幹被鋸斷長出側枝,主幹的傷口留下碗大的樹洞,最近下雨,這個樹洞就成了天然的浴缸。這個祕密很快就傳開了,躲在附近草叢裡的山紅頭接連跳進去洗澡,牠們洗澡的速度很快,也許一秒,也許稍久一點,大概也不超過三秒鐘。
檸檬跟你想的不一樣!
一般民眾的印象中,進口的黃色檸檬稱「萊姆」,國產的綠色檸檬稱「檸檬」,但其實不論檸檬或萊姆,依果實成熟度不同,都有綠皮和黃皮,用顏色區分易造成混淆不清。要如何判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