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業到觀光,見證百年風華:「烏來台車」復駛!

文、圖片提供/ 林務局

串連新北烏來老街和瀑布的重要林業文化資產「烏來台車」,終於復駛!
日治時期,在引進汽車的使用前,台車是臺灣貨物運輸的主力之一,尤其在山區的林場、礦場,常是僅有的聯外交通,可說是1920年代的山區捷運。烏來台車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的三井合名會社在烏來發現大片的檜木林,為了運送伐木機具及木材,1928年開始於烏來地區鋪設輕便軌道。1951年因公路開通至烏來,開始有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而當時烏來街區至瀑布這段僅有台車軌道連通,因此推送木材的台車,開始兼具載客功能。

耆老回憶,1960年代美、日遊客大增,台車工人一天推個30~40趟也不足為奇,經清流園至瀑布遊覽,烏來觀光榮景從此展開。因應觀光需求,林務局於1964年將全長約1.5km的單軌路段擴建為雙軌,可增加運量、減少往來會車時遊客需下車等候的不便,至此「烏來觀光台車」正式誕生,為烏來地區重要的林業文化資產及觀光資源,更是全臺唯一僅存的台車,見證公路時代前的臺灣運輸史。

蘇迪勒風災後兩年,烏來台車終於復駛。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 104年8月蘇迪勒颱風挾帶累積雨量達776.5mm的超大豪雨,導致新店溪上游支流南勢溪洪水暴漲,土石崩落,重創整個烏來地區,烏來台車沿線亦路基掏空、受損嚴重。為保存重要的林業文化資產及振興烏來地區觀光發展,林務局投入超過5,500萬元經費,積極辦理復建工作。

由於台車的軌距及路基非常狹窄,大型機具幾乎都無法進入施工,許多工作必須靠人工搬運執行,工程施工格外困難與艱辛。此外,為改善台車軌道及邊坡排水問題,林務局在軌道沿線增設許多的排水涵管,以避免再度因暴雨發生排水不良及路基掏空,進一步提高營運安全,升級上路。

搭乘台車飽覽烏來的山光水色,是廣受遊客喜愛的活動。

源於日治時期的烏來台車相關設施及場站皆為早年興建,歷史悠久,為符合現行法令規定,在行政院積極協調下,經新北市政府、內政部、交通部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協助,順利完成用地變更、特種建築物審查及訂定安全營運規範等工作。

林務局戮力趕辦完成軌道壓力測試及防救災演練後,於7月下旬完成行車營運初勘,並於8月中旬邀集專家進行履勘,結果已達營運標準,初步達成行車安全及永續營運的目標。新的烏來台車外觀,藉由彩繪融入當地的重要自然人文元素,包括山豬、樹蛙及泰雅族小朋友,將讓民眾有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什麼是台車?

台車像一張翻倒過來的木桌加上四個輪子,在狹窄的輕便軌道上以人力推送,也稱為「輕便軌道」或「手押軌道」,臺灣人多稱它為「台車」或「輕便車」,用途從軍事、貨運到客運都有,其中以「糖鐵」最多,全臺私鐵系統90%都是糖廠的。往日如烏來這樣的山區,主要需求則多是運木材、煤礦等資源下山。

由於山區路幅狹窄,下坡時如果貪快,很容易發生「落馬」(脫軌、翻車),下去就是萬丈深淵,因此台車工人勞動吃力又有極高風險,在那個尚無勞工保險的年代,十分不易。當時有句話說:「一人推車,三代莫睡」,指的就是推台車的辛苦,一家人都要幫忙,清晨、半夜都可能得去推送貨物。

烏來台車最初用於運材,由人力推送,60年代起大量國內外觀光客湧入,台車轉型為觀光運輸1(圖片提供/耆老朱鴻基)。

烏來台車沿革

1964年,隨著烏來地區觀光蓬勃發展,林務局將台車軌道由單線拓為雙線,以解決上下會車時的不便。自此,台車由運材車轉型為觀光客運用途,迎來烏來觀光的黃金年代。

  • 1928~1963 伐木業興盛,鋪設台車軌道,以人力台車搬運木材、伐木機具和日用雜貨,回程時放置木箱、板凳,供當地居民搭便車,後來設置藤椅載客。
  • 1964~1973 配合觀光需求,台車加上了扶手、頂篷、軟墊座椅,並彩繪「壽」字紋,俗稱「畚斗仔車」,台車軌道也拓為雙線道。
  • 1974 台車終於機動化,人力台車走入歷史,人力車伕蛻變為機動化台車司機。
  • 1978~2015 台車加裝塑膠布簾,架設腳踏橫桿,並以泰雅族菱型紋飾彩繪。隨著瀑布纜車營運,烏來觀光在80年代末期達到顛峰。2000年又新造子車,2014年新增彩繪列車。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台車因軌道基地路基流失而停駛。
  • 2017~ 復健後8月重新營運,並在車身彩繪山豬、樹蛙、泰雅族小朋友圖畫,讓台車以活潑的面貌重生。


活動資訊

為活絡烏來地區觀光發展、鼓勵民眾認識泰雅文化及林業歷史,林務局訂於106年8月26日起至9月底辦理台車試營運活動,活動期間以優待票30元供民眾搭乘,歡迎大家前往體驗珍貴林業歷史資產的台車之旅,並暢遊烏來老街享受美食、溫泉及欣賞名聞遐邇的烏來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