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23 頁
讓「米神」越光成為雲林之光,斗南鎮農會獲產官學肯定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長期在稻米品質提升以及食農教育推廣上頗具成效,雲林縣政府昨日於斗南鎮大東國小,將特別打造的「雲林之光」牌匾頒贈予斗南鎮農會,不僅祝賀農會生產的越光米屢獲國內外大獎的殊榮,更深切肯定農會在農業發展上的貢獻。
讓農民、農企業產量與營業額倍增,農業創新育成成果豐碩
魏健民是丁台菌菇類農場第二代,返鄉接手家業時卻深受菌種弱化與雜菌率過高之苦,產量直直落,參加農委會成立的「農業創新育成中心」後,經農業試驗所協助改善菌種、太空包品質,太空包的產能與良率大躍進,從70~80%良率提高到96%。
循環農業再一例!古坑麻園生物炭讓廢竹變綠金
古坑麻園社區的烏殼綠竹種植面積約40公頃,光是產銷班每年生產的烏殼筍產量就多達400公噸,是社區居民經濟的重要來源。
【young農】薛仲良中年轉行,開啟務農第二人生
「種的菜如果連自家人都不認同、不愛吃,要怎麼讓客人接受呢?」在鋼鐵業工作17年的薛仲良,步入40歲之際,毅然決然離開穩定的工作環境,踏入農業領域
【young農】「溺水」讓蓮霧更香甜!父子攜手種出冠軍蓮霧
在屏東縣佳冬鄉經營「百佳農園」的羅達隆與羅佳銘父子,羅達隆於民國104年贏得全國蓮霧大賽冠軍,今年羅佳銘也在「全國蓮霧及棗優質管理果園評鑑」獲得特優獎。父子兩代,如何攜手種出冠軍蓮霧?
新埔鎮小農,浪漫山城打造年營業額4,000萬的「新農民市場」
新埔鎮農會「新農民市場」是仿照日本農民直銷站的概念,於2007年設置於農會產業交流中心,讓小農的作物有販售管道。
【看漁事長知識】難以忘懷的鮮甜滋味!吃生魚片不是新鮮就安全
從漁港、路邊攤、餐廳到婚宴會館,生魚片都是桌上少不了的佳餚之一,不管是入口後在嘴裡多變的風味,或是那種屬於海鮮的特有甜味都會深深烙印在饕客的口腔中。
【優秀農業人員】陳志峰:育種與保種的藝術,臺灣土雞守護者
101年 12月,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發創新成果展」的會場上,出現一隻美麗的嬌客, 這是「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所保存的罕見雞種「絲羽烏骨雞」──1,500年前就有歷史記載的藥用珍禽,雞毛純白且柔軟如絲, 被馬可波羅形容為「有毛無羽」。保存與培育物種是項神聖卻又漫長的工作,生命的存續、遺傳的資源得來不易,而總有人無懼前行,其中一位便是中興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
來自桃園、雲林雞場 新北禽屠宰場發現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例
當天氣逐漸轉涼,禽流感的發生次數會越趨於頻繁,除了運輸途中感染,另外在秋冬時的候鳥遷徙也是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不過相較於往年,今年禽流感在夏季發生的病例較多,因此防疫工作絕不可懈怠。
【文化鱻事】〈龍王擇婿〉裡的「龍」長什麼樣?
早在兩億年前,鱷類就出現在地球上,從化石發掘的資料可以看出,那時鱷類的種類要比現在多得多,分布也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