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是許多害蟲的天敵,近年成為農政單位推廣生物防治的熱門物種,卻因繁殖不易價格居高不下,農業試驗所開發微膠囊人工卵技術,運用多種材料模擬蟲卵,以提供草蛉繁殖所需,近年更進一步改良製程,將動力機械微型化,總重量降低8成,原始機器可能需要1/4間實驗室的空間,現在僅一張大辦公桌的空間,降低繁殖草蛉的成本,目前正尋求技轉。
以蟲攻蟲,降低農藥使用
作物病蟲害問題長期困擾農民,除了噴灑化學農藥,利用生物間的寄生、捕食等機制進行病蟲害生物防治,也是這幾年最夯的趨勢。
能夠進行生物防治的昆蟲不在少數,像是基徵草蛉、黃斑粗喙椿象、東方蚜小蜂等,在眾多生物防治昆蟲中,最受到關注的莫過於草蛉,除了全球草蛉的紀錄種類高達1,400種以上,當中臺灣發展已久的基徵草蛉,由於幼蟲的捕食量大,可以有效防治葉蟎、介殼蟲等害蟲。
農試所指出,一隻草蛉在幼蟲期可捕食近3,000隻銀葉粉蝨若蟲;每日可捕食700多隻銀葉粉蝨若蟲。在友善環境栽培體系中,可應用於防治設施與溫網室的蔬菜、茄科及瓜類等作物害蟲。
改良人工繁殖技術,降低成本
但由於草蛉繁殖過程需依靠其他蟲卵的飼養,而餌料蟲卵必須成長於無農藥殘留的環境,待羽化成蟲後,還需要依賴人力回收蟲卵,若當中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草蛉繁殖量就會減少。
農試所的微膠囊人工卵技術,即是運用多種材料模擬蟲卵,以提供草蛉繁殖所需,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農試所改良機械,將總重量降低至只有原本的20%;整體操作空間更降到原製程的8%;製程中的冷卻系統也改為密閉式,不但更節能,也大幅提升操作便利性。
雖然機器的產能並沒有提升,但由於機械微型化,同一空間中可架設更多台機器,降低人工成本,農試所表示,新型機器已經可以技轉。
苗栗改良場建立草蛉繁殖體系與量產技術
除了農試所,苗栗農改場也針對草蛉建立大量的繁殖體系與量產技術,苗栗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長盧美君表示,今年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盤點各類型生物防治昆蟲,並與苗栗農改場開發生物防治的套組,總共有7種昆蟲,希望有意願的廠商或是團體能申請技轉。
苗栗農改場也曾施放草蛉,另因應農友需求,提供少量實驗用草蛉,農友使用後需填寫回饋單,提供研究人員後續技術改良依據、評估物種效果。
技轉廠商需輔導農民使用
過去農試所曾將草蛉技術與設備技轉給廠商,卻有許多農民反應買不到草蛉,農試所表示,過去曾發生廠商擁有技術,但是沒多餘的訓練人員輔導農民,以致於農民認為草蛉沒有生物防治效用,進而導致市場萎縮。
農試所副研究員余志儒強調,「使用這類昆蟲是有方法,並非直接施放使用即可」,他舉例,有屏東的農場向農試所技轉草蛉相關技術,由於是自己使用因此授權金比廠商便宜,農場經過草蛉使用教育訓練後,目前在害蟲防治的成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