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無障礙,新埔大坪每年吸引9,000人次造訪的祕密

文、攝影/ 洪嘉鎂

滿山蝴蝶翩翩飛舞,樹幹上一隻又一隻的獨角仙正在休息,這樣的自然美景就在新竹縣新埔鎮大坪社區。大坪社區涵蓋了九芎湖、箭竹窩、大坪等範圍,居民大部分都是清朝末年來臺的客家族群後代。
九芎湖並不是湖,箭竹窩也不是真的有一個小窩,要了解這樣的地名,就必須了解這裡的人文背景。在客語中,「湖」與「窩」指的是山跟山中間凹陷處,依據凹陷的幅度與範圍的差異,比較寬廣的稱為「湖」,而較為狹隘的稱為「窩」。
早期先民發現這個地方生長了許多九芎樹與箭竹,因此就依據當地環境特色而分別命名「九芎湖」、「箭竹窩」。

大坪地區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人定居,這裡居民祖先大多是哪裡有田種,就往哪裡去的農民,隨著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實施,才在這裡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早期開墾者發現新埔的水質、土壤以及氣候都與廣東十分相似,因此嘗試將椪柑從廣東帶到新埔種植,全臺灣第一棵椪柑就在新埔「定居」了。而後新埔也引入橫山梨,發展水梨產業。

遊客到大坪社區,不僅可體驗休閒農業的各式DIY活動,還能購參與環境教育活動,了解當地豐富自然生態。(圖片提供/九芎湖休閒園區提供)

因應WTO衝擊,小農村轉型生態與休閒農業

但面對工商業快速發展,以及WTO開放農產品市場的衝擊,水梨產業開始走下坡,農村產業面臨轉型的岔路口。20年前,曾任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黃劉振認為,當地應該發展休閒農業,帶動產業轉型,於是率先放下自家的水梨產業,捐地改善交通、種植綠美化植物,說服當地居民一起來改變社區。

社區環境改善後,遊客逐漸湧入,讓當地居民深信農村轉型是正確決定。20年的時間,大坪社區從種植水梨的小農村逐漸轉型為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地方,原本的農場也轉型與餐飲結合形成複合式農莊,提供DIY活動,如體驗客家擂茶、麻糬、愛玉等活動。

另外,遠道而來的遊客也可以直接向當地農民購買農產品,實踐地產地銷的理念,也讓農民不用再將自家作物大老遠地送到其他地方販售。

發展休閒農業的同時,大坪社區也開始著手復育獨角仙、蝴蝶,調查社區的生態資源以及情況,培訓當地的媽媽與退休教師成為導覽解說員、環境教育人員,每年有將近9,000人在這裡進行環境教育的活動。

另外,當地居民也在研究如何讓垃圾變黃金。他們將不要的果皮、落葉製成肥料,而落在地上的松果也經由居民的巧手,做成貓頭鷹、鴕鳥等小擺飾。

大坪社區當地居民將落在地上的松果做成貓頭鷹、鴕鳥等小擺飾。(圖片提供/九芎湖休閒園區提供)

不向遊客收門票,更打造無障礙空間

大坪社區轉型20多年來,並沒有向遊客收取任何一張門票,但是他們發現到忽略了一群行動不便的遊客,因此近年來積極打造無障礙設施,期望讓所有人都能到大坪社區遊玩。

無障礙設施是大坪社區作為友善社區的第一步,未來他們希望能夠撤除所有的無障礙立牌,讓大坪社區成為真正開放給「大眾」的社區。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日前造訪大坪社區,在陳家農場體驗客家擂茶以及麻糬,聽完大坪社區20年來從環境整備、產業活化、社區培力到響應無障礙空間發展等過程,肯定是臺灣農村發展的典範之一。

林聰賢強調,「產業活化」是農村再生發展重要的面向,也是社區產業永續經營的關鍵。透過「農村再生計畫」與跨域整合的推動,整合各部會資源,讓有意回鄉的青農有更好的環境及資源,全面來改善農村並賦予農村嶄新的面貌。

他期許大坪社區的成功經驗,能帶動活化周邊區域社區,並且推動社區、學校及青農三方合作,為臺灣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模式,讓農村不僅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更兼具跨域合作、軸線發展的思考。

遊客到大坪社區,也可向當地農民購買農產品,實踐地產地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