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米神」越光成為雲林之光,斗南鎮農會獲產官學肯定

文、攝影/ 余世芳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長期在稻米品質提升以及食農教育推廣上頗具成效,雲林縣政府昨日於斗南鎮大東國小,將特別打造的「雲林之光」牌匾頒贈予斗南鎮農會,不僅祝賀農會生產的越光米屢獲國內外大獎的殊榮,更深切肯定農會在農業發展上的貢獻。

雲林縣政府的特製「雲林之光」牌匾。

身為受贈代表的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表示,「農會是公益團體,不是利益團體」、「農民不賺錢,農會就不會存在」。回顧過去政府農業政策是以產量為導向,但隨著消費市場強調品質與安全為首要的觀念引導下,農會為同時照顧農民與消費者,要務實改變過去只拚產量的心態,提升品質與安全,「這才是正途。」

張有擇也感念這段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臺大農學院在改善農業品質與選擇水稻品種上的協助,並感謝雲林縣政府協助農會引進日本越光米稻種,透過農會與旗下農民齊心努力,「斗南越光米」很快受到市場青睞,獲得國內外各獎項的肯定。

斗南鎮農會栽種的越光米,目前除了是全家懷石飯糰與知名日系連鎖餐飲指定的合作夥伴,更獲得國內外多種獎項肯定,包括105年度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精饌米獎」雙料冠軍、「2016日本品質團體獎」及「2017比利時iTQi獎」。

雲林縣長李進勇與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共同抱起日本越光米稻種,象徵越光米在斗南生根、發揚光大。

雲林縣長李進勇細數斗南鎮農會奮鬥有成、獨步全臺的優秀成績,推崇來自市場與評選單位的肯定。

李進勇進一步表示,雲林縣作為全臺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除了靠農民打拼、農會輔導,更需要學術單位給予全力支持。他期盼臺大農學院能培育更多優秀人才來到雲林,陪伴農民,共同為臺灣農業努力、協助發展。

臺大農學院長盧虎生則說明,命名於1956年的日本越光米,在日本有「米神」之稱,是稻米育種從拚產量走向提升品質的象徵,全世界許多良質米的父本與母本中,有90%都來自越光米的血統。斗南鎮農會能引進此稻種,就像是把「米神」請到家裡來,非常難得。

盧虎生也強調,越光米雖然好吃,但種植技術門檻高,栽種過程需要特別的照顧,必須投入DNA品種檢驗與品質管理的科技。臺大農學院做為相關技術輔導單位,分部既然落腳在雲林,也會呼應縣長李進勇的期許,本著服務精神,投入人才、教育與產學合作的平台,協助雲林農業走向科技的時代、品質的時代與賺錢的時代。

在提升食安的大方向下,斗南鎮農會近10年來推動減肥料、減農藥的耕作技術,同時為了能讓「吃的健康、友善土地」觀念向下紥根,斗南鎮農會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合作,串聯社區與學校深化食農教育理念。

斗農農會生產的越光米於國內外獲獎無數。

農委會水保局長李鎮洋表示,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已邁入第7年,目前更走向農村再生2.0的階段。為了能在農村、農業與文化上持續深耕著力,食農教育是農村再生2.0非常重要的項目。在雲林地區,水保局與斗南鎮農會合作建立平台,藉助農會對生產端、消費端的熟悉以及與農民合作的密切關係,讓農村社區動起來。

位於斗南鎮的大東國小即與農會合作進行食農教育,學生甚至身體力行,下田親自動手體驗插秧、施肥、除蟲、收割、打穀、曬穀等每一個步驟。因此從去年至今舉辦將近30場食農教育活動時,小朋友們全部都可以下田變成小小農夫指導知名餐飲連鎖店長及消費者,應該如何進行農事。

當日化身為小小農夫的大東國小學生,則是介紹古時候農民在沒有農耕機械幫助下如何汗滴禾下土,並為現場來賓示範如何將6~8株約10元硬幣大小的秧苗,不淺不深地、約是兩指節的深度,直直插入水田中,前後距離保持15公分寬。

李進勇、盧虎生、李鎮洋以及水保局南投分局長陳榮俊等來賓,在小小農夫帶領下,赤腳踩入水田,緩緩後退栽下秧苗。小小農夫說道,「古人說退步就是向前,大家能充分體驗到。」

張有擇表示,過去通路商與消費者普遍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買到食物,但他希望透過食農教育體驗,讓他們走入農村與小學生一起下田,從親近土地開始,認識農業生產、食材安全與友善土地的理念。

(左起)臺大農學院長盧虎生、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雲林縣長李進勇、農委會水保局局長李鎮洋、水保局南投分局長陳榮俊捲起褲管與大東國小學生一起踩入水田體驗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