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植物】是藥也是毒!三白草、鳳宮菜,細分明

內容提供/ 豐年社 文、圖片提供/ 林育安

前陣子帶兒子到臺北植物園遊玩,並且讓他認識一些植物,了解哪些是具有藥用、食用或是有毒的,以增加一些課外知識。當我在某一區觀察植物時,兒子呼喊著我說:「爸爸,小水池旁長有許多鳳宮菜(閩南語),我們可以摘些回去晚上可以煮來吃。」我走過去一看,便跟兒子講,「這不是鳳宮菜,這是三白草,若是吃了它,你和我晚上會肚子疼一直跑廁所的。」

三白草通常生長於陽光照射不太到,且陰涼、潮溼的溪流或水塘邊,因此又有「塘邊草」或「塘邊藕」之稱。因三白草喜歡生長於水邊,且其葉片很像包覆於檳榔外部的荖葉,因此又有「水荖葉」、「水荖根」、「水荖」、「水荖仔」、「水檳榔」之稱。

5月時,生長於頂端的葉片會由綠轉為白色,因此又有「片白草」之稱。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別稱例如「水茄苳」、「百節藕」、「田三白」、「三點白」、「三白根」、「白舌骨」、「白頭草」、「白葉蓮」、「白蓮葉」、「白花蓮」、「五路白」、「五路葉白」、「天性草」、「小荖根」、「小荖葉」、「白水雞」、「白面姑」、「白黃腳」、「白花照水蓮」、「接骨草」、「水木通」、「水牛草」、「水九節蓮」、或「過山籠」等。

三白草喜歡生長於潮溼的溪溝邊。

三白草、鳳宮菜,細分明

三白草為外來種植物,不是臺灣原生種,原產地在東南亞地區如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菲律賓等國家,屬於三白草科、三白草屬,為直立性、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春、夏季節時,植株生長茂密而易阻塞農田灌溉用水的水道,農民為使水道的水能順暢的灌溉農田作物,因此就必須花大半的時間將其從水道中清除,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困擾,但有些人會將其種植於水塘邊作為造景植物。

三白草植株高度可達40~100公分,莖為青綠色,表面光滑無毛呈圓柱形,除了地上莖外,還有地下走莖匍匐埋植於土壤中;葉為單葉、互生,葉片上有5條很明顯的主脈,且葉片表面有一層蠟質具有防水的功能,摸起來葉片薄且光滑,不像鳳宮菜的葉片那樣肥厚。葉片外形輪廓似心臟,葉片前端尖細、葉的邊緣無鋸齒狀呈全緣;葉基處有一凹陷缺口,葉柄如同姑婆芋的葉柄一樣,在葉基凹陷處和葉片連接。

葉片外形似心臟,前端為尖細。

三白草外形似鳳宮菜,但鳳宮菜的葉片較肥厚。

5月時為三白草的開花期,雌雄同株,由許多淡黃色的小花聚集於花軸上形成總狀花序,著生於植株腋處,花穗呈下垂狀但當位於花序下方的花開始逐漸開放時,花穗會從原先下垂狀變成直立性,為其特徵之一。且三白草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當開花期快到時,原本著生於植株頂端上的2~3片的綠色葉片會轉為白色,或綠色和白色各半,所以才因此被命名為「三白草」。但當開花期過後,白色的葉片又會漸漸的轉變為綠色。6月時結果,果實為蒴果呈球形為褐色,內部的種子有稜、呈橢圓形為褐色。

開花期時,頂端的葉片由綠轉為白色為其主要特徵。

整株都有毒

三白草生長的地方,在遠處就可聞到其所散發出的臭味,除了三白草會釋出臭味外,和它屬於同科的魚腥草也是一樣也會釋出臭味,此臭味是由植株中所含具有特殊臭味的揮發油所釋出,主要引起臭味的成分為甲基正壬酮,而魚腥草主要引起臭味的成分則為魚腥草素。

三白草整株都有毒,主要的有毒成分為:生物鹼。生物鹼對於人體所造成的傷害,除了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外,對於體內體細胞有絲分裂的進行也會產生干擾的作用,嚴重的話,甚至會有致癌的可能性,或導致孕婦體內的胎兒在發育過程中發生畸型等,除此之外,三白草的莖中含有可以水解的鞣質,葉片中除含有可以水解的鞣質外,也含有槲皮甙和槲皮素等成分。

葉柄著生於葉片凹陷處。

莖為圓柱狀,表面光滑無毛。

誤食會造成嘔吐、腹瀉

三白草喜歡生長於平地和低海拔地區的潮溼處或溪溝邊,因外形似鳳宮菜,很可能會因此而被誤摘。另外,一般人都認為生長於水邊的植物都可以當作野菜煮食而食用,就摘取回家炒來吃,往往因不認識此植物且對其不太了解,就會因此誤食而發生中毒。一般人誤食後的症狀為身體感覺不舒服,頭暈目眩、頭痛、冒冷汗、手腳冰冷、嘔心、嘔吐、腸道表面受到生物鹼的作用會有發炎現象產生而導致腹痛和腹瀉。

一般坊間摘取三白草作為藥草植物,認為對於一些病例如淋病、水腫、腳氣病等具有療效,而且也有消炎去腫、利尿和去暑解熱的功效。建議若是真的身體有某些疾病發生,請勿隨意聽信坊間所述,而隨意就摘取野外生長的植物回去蒸煮飲用,這樣是很危險的,當身體覺得有異時應至醫院就診,對症下藥才是正確之道。

(原文載於《豐年雜誌》2016年65卷20期,原文標題為〈認識有毒植物——三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