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青年勇闖青村的故事 感動登場!水保局支持 九年洄游、十年精彩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九年前從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開始,陸續增加洄游農STAY計畫、洄游二次方、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青年回鄉行動獎勵等一系列計畫,不僅幫助農村產業升級,也促成無數青年回留農村、翻轉再地,成為農村再生與教育創新的典範。

「2019埔里花卉秋季展」登場 垂直整合盼開啟產銷對話

埔里盆地四面環山、日夜溫差大,為國內高級花卉主要產區。為促進在地花卉產業發展,今年特別由埔里鎮公所、社團法人中華盆花發展協會、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農糧署合作,自即日起至12月29日在埔里多功能花卉及農特產品處理展售中心辦理「2019埔里花卉秋季展」。

「金瓜三號」蔡威德──帶動坪林老茶鄉的魅力重生

這個原本不怎麼愛喝茶的大男生,102年隨著碩士班指導教授進行田野調查,意外的踏進坪林這座擁有百年製茶歷史的靜謐山城中,在找尋在地產業轉型升級的路上,他與女友吳姝嫻深深被這裡的山水人情黏住,決定留下來創立金瓜三號,以「茶飲食文化」與「茶旅行體驗」的創新形式,帶領茶鄉轉型重生。

【雲林花生事件簿】系列報導

最近一個月雲林花生因網路謠言突然爆紅,屢上全國版面,引起議論;其實,許多人迄今對此事仍是霧煞煞,不知雲林花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連花生農都說,「種田一、二十年,不曾看過此情形」,盤商也說,「今年的花生產地價格亂掉了」;農委會19日宣布請農民團體收購,甚至不惜花20億元全部買下,又被罵浪費公帑,似乎沒有贏家。《農傳媒》記者訪談農委會、農糧署、花生農、盤商、全國落花生協會,試著還原事實真相。

【雲林花生事件簿】雲林「花生」什麼事?還原第一現場 直擊真相(下)

今年第二期花生因水災減產,照理說產地價會比往年都好,事實也是,今年11月第一週真的好,花生農可以每公斤78元(每台斤46元)售給盤商,盤商基於第一期花生價格不錯,第二期花生減產,預期產地價還會上揚,紛紛出手收購。

【雲林花生事件簿】雲林「花生」什麼事?還原第一現場 直擊真相(上)

最近一個月雲林花生因網路謠言突然爆紅,屢上全國版面,引起議論;其實,許多人迄今對此事仍是霧煞煞,不知雲林花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連花生農都說,「種田一、二十年,不曾看過此情形」,盤商也說,「今年的花生產地價格亂掉了」;農委會因此被迫宣布請農民團體收購,甚至不惜花20億元全部買下,又被罵浪費公帑,除了農民,似乎沒有贏家。《農傳媒》記者訪談農委會、農糧署、花生農、盤商、全國落花生協會,試著還原事實真相。

【臺灣農業向南走】新式加工技術協助舊元素碰撞出新價值

伴隨新南向市場經濟成長,重視食品安全及自身健康,願意花費較高費用購買高品質食品的中產階級增加,加上存在未滿足的食品需求缺口,新南向市場成為全球食品產業的新藍海,近年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國皆積極布局。相較於生鮮蔬果容易受限於檢疫、運輸保鮮等限制,農產加工品除了較便於貯運,且透過加值化技術可多元應用農產品。國產農產加工品本即具有品質佳、加工技術優異的特色,如何針對新南向高端消費市場需求,開發特色食品的同時,藉由協助取得HALAL、Global G.A.P.等國際驗證,提升國內業者生產管理品質,成為在國際市場獲得一席之地的關鍵。

「峰忠傳奇」高世忠──脫下軍靴穿上雨鞋 小米賣到登上國宴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職業軍人,如何變身成帶動部落農業復甦的靈魂人物?排灣族青年高世忠的父母居住在臺東金峰鄉賓茂村,他與兩個兄弟離鄉背井在外工作。但在 30 歲那一年,因為猜拳輸了,高世忠必須搬回老家陪伴父母生活。

土壤鹽化有救了!科學家發現 特定細菌可讓作物生長於高鹽度環境

國外一組研究團隊找到可能的方法來應對全球農耕土地土壤鹽化,扭轉產量下降問題。該團隊由來自楊百翰大學的微生物與分子生物教授Brent Nielsen主導;經研究發現,存在於抗鹽植物根部的細菌,可以用來將苜蓿草接種在嚴重鹽化的土地上。

大白菜

大白菜驚現黑點是病害嗎?還可以吃嗎?專家揭答案

天氣轉涼,許多民眾喜歡吃熱呼呼的火鍋,不少人喜歡選用大白菜作為食材,但白菜葉梗有時可見芝麻狀的黑斑,不禁讓人疑慮「吃下去沒問題嗎?」
對此,專家解釋,白菜的黑斑現象一般稱作「芝麻病」、「小黑點病」,國外會稱為「Pepper spot」,其實這不是病害,是農民使用過多氮肥所致,可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