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13 頁
古歐洲人的「惡魔植物」:曾被處以火刑、也讓英女王中毒 揭開馬鈴薯的黑歷史
歐洲人不認識馬鈴薯,不時就有人因誤食馬鈴薯的綠芽而中毒。馬鈴薯的芽和已經變綠的地方是不能吃的。馬鈴薯就連葉子也有毒,因歐洲的馬鈴薯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導致「馬鈴薯有毒」的陰影在歐洲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再加上馬鈴薯表面凹凸不平,歐洲甚至出現「吃了這種醜陋植物會罹患痲瘋病」的無稽之談。
從日本農協推動「本土品牌」銷售 揭日本農產直銷大策略(下)
農協與合作社間的積極溝通對於彼此互信的建立十分有效,同時對穩定產品交易也非常重要。以環境調查為基礎的交流活動也值得關注。於上一篇的「稻田生物多樣性調查」中,農民與農協可以直接回應合作社的期望,努力使用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從生產者的角度觀之,回應合作社對產品的期待有助於建立和合作社成員間的信任關係,也可有效增加合作社會員對產品的需求量。
國際級防疫實力!畜衛所力抗口蹄疫、非洲豬瘟疫病爆發風險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毛豬生產量曾在85年達到巔峰,養頭數高達1,431萬頭,年產值約886億元,占農業產值2成,高居農業之冠。86年臺灣首次發生爆發O型口蹄疫後,造成總體經濟損失估計達1,700億元。
【綠主張】垃圾桶裡的「良」食:剩食與飢餓的矛盾 你不知道的食物浪費
每年10月16日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訂的「世界糧食日」,2019年主題訂為「健康飲食實現#零飢餓」(Healthy Diets fora #ZeroHunger World)。糧食安全問題從過去「要餵飽所有人」,到近來重視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Food Loss and Waste,FLW)對環境的影響。
【不回頭的鰻魚產業04】鰻魚產業如何從生死旋渦爬起?韓玉山:5建議是關鍵
鰻魚天然資源的枯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噩夢!日本鰻資源長期來看仍處於衰退態勢,估計每年以平均5%的速度消失,若再不採取有效對策,10年後將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筆者建議應優先保護河川的天然種鰻;縮短捕撈鰻苗時間,並改為許可制;臺中日韓養殖配額砍半;鰻魚放流河川應封溪護魚;以及開發日本鰻種苗人工繁殖的技術等5大項著手改善。
【不回頭的鰻魚產業】系列報導
「過魚」是指人類濫捕導致海洋資源枯竭,「日本鰻苗」就是遭濫捕到快滅絕的真實例子,《農傳媒》深入宜蘭壯圍海邊,披露在第一現場挑燈夜戰的捕鰻人的心聲外,更進入東港村,尋找鰻苗收購阿嬤訪談,阿嬤出示一張收購單,裡面有捕鰻人辛勤的與海浪搏鬥一個晚上,卻只捕一尾的窘境。日本鰻苗捕撈數量的銳減,同時影響到消費端,鰻魚飯要價倍數漲外,還有業者不得不暫停營業,原因是日本鰻苗少,養殖量大減,量少價揚,讓許多消費者吃不起了。最真實狀況,讓《農傳媒》記者在第一線訪問,並將真實狀況,告訴你(妳)。
解開蜜蜂離奇消失原因 德學者從獨居蜂下手
春季,蘋果園內的花朵盛放,此時穿梭於果園中的小蜜蜂正忙著授粉,好讓蘋果樹結成果實。然而,你能想像沒有蜜蜂的情景嗎?一旦蜜蜂消失,每朵花都得接受人工授粉,才能確保秋季的蘋果豐收。但如今蜜蜂銳減的事實,卻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中。
防檢局持續監測畜禽動物用藥安全 守護國人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7年底發布了動物抗生素藥物使用指南,建議應總體減少醫用重要抗生素/抗菌劑的使用。依據該組織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聲明,一旦應用抗生素/抗菌劑治療疾病,若未能合理使用來達到有效抑制濃度,就有可能讓細菌產生抗藥性。
【花農仕事】嬌媚又豪氣 一朵百合滿室馨香
在中臺灣的豔陽下,大安溪與大甲溪兩河灌溉的土地上,正上演著臺灣奇蹟。這裡是擁有百合、文心蘭、劍蘭與火鶴——堪稱花卉四大天王的產區后里,而聖潔卻又霸氣的百合正是其中最受矚目的「嬌」點。
【不回頭的鰻魚產業02】初冬側寫 隨鰻而居聚落與他們手裡空虛的網
沙灘上會出現其他時候看不到的鰻寮及捕撈鰻苗所需漁具,每日的沙灘在日落時分,就會有陸陸續續穿著青蛙裝的捕鰻人在岸邊整裝,準備下海捕撈鰻苗,到凌晨12點後,人數達最多,海灘雖然漆黑,但可感覺到許多人影手拉著拖網在浪花中行走,沙灘上也可見不少人在微弱燈光下低頭濾沙,查看鰻苗收穫。約清晨五點,天將亮之際,徹夜捕鰻苗的人陸續上岸,收拾器具準備返家。這是蘭陽平原海岸在冬天時,不管氣候如何潮濕、嚴寒都會進行的日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