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12 頁
豬肉冷凍不會壞? 專家:3要點影響豬肉腐敗的速度
生鮮豬肉到底可以保存多久?一直是許多家庭主婦疑慮的問題。市售生鮮豬肉有溫體的、冷藏的及冷凍的,大家都有個基本常識,溫體豬肉保存時間最短,如果不放進冷藏,大約只有幾小時的保鮮期,冷藏豬肉如果沒有特別處理,在家裡的冰箱大約可以保存2~3天,至於冷凍豬肉保存期限就長得多了,依其處理與包裝的不同,一般可能短自3個月,長到數年。曾有人提出,冷凍肉因為在冷凍狀態,不會腐壞,建議不要訂「有效日期」,真的是這樣嗎?
海帶昆布傻傻分不清?專家曝4大冷知識 第一項超神
熬煮湯頭、滷味裡鮮嫩滑口的海帶,是熬湯愛用的鮮味食材,吃海帶時,你曾想過為什麼海帶上面都有打個結嗎?海帶打結的原因居然和「食用方便」有關係?!海帶和昆布它們倆是一樣的嗎?處理乾燥的昆布時,發現上面有白色粉末,可以吃嗎?關於海帶、昆布的四大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植物肉時代來臨? 2原因讓「肉類替代食品」翻轉美國飲食文化
根據美國民調公司在2016年調查的結果,全美18歲以上的2億4,500萬人中,有430萬的素食主義人口,370萬的維根(維根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避免食用屠宰的肉類,也會避免雞蛋、乳製品及蜂蜜等由動物所搾取而來的產物)主義人口。在1997年時,素食主義人口約只有200萬人,占18歲以上的人口的1%,可見美國避免肉類攝取的人口漸增。
食米量僅20年前一半!國產稻米與小麥食用量 驚現死亡交叉
你今天是吃飯還是吃麵?在20年前10人有7人會回答吃飯,如今可能不到一半。臺灣擁有稻米王國的美稱,然而國人卻越來越不愛吃飯,民國70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有90公斤,但107年下滑到45.61公斤,食量接近腰斬,當然這也影響到台灣米的銷量。
似肉又非肉?美國市場新趨勢 「肉類替代品」的崛起
由於世界人口持續增加,連帶使食物需求續增,肉類增產也是必然趨勢。在消費者方面,對環境負擔較少的食品需求已增加,尤其是植物肉(Plant-Based Meat,PBM),其營業額正逐步提高,帶動肉類替代食品的需求,未來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至於市場上尚未販售的細胞培養肉,未來發展目前仍難預測。
出動軍隊鎮守、開啟歐洲的肉食生活 看「馬鈴薯」如何改變歐洲飲食文化
統治德國北部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向國民推廣馬鈴薯,每天都「以身作則」吃馬鈴薯,並於國內舉辦馬鈴薯的巡迴推廣活動。為了「營造」馬鈴薯的重要性,腓特烈二世特命軍隊鎮守馬鈴薯田,藉此吸引國民對馬鈴薯的注意力。他偶爾還會以武力逼迫農民種植馬鈴薯,若農民抗令,就施以削鼻剁耳之刑。
冬至越來越溫暖?氣象專家解析地球暖化對烏魚收獲量的衝擊
地球發燒連帶也造成臺灣周邊海域海水溫度上升,研究顯示臺灣周邊海溫上升,主要可能會導致從黃海南下至臺灣海峽水域產卵及越冬之經濟魚種向北退縮,而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之暖水性魚種則向北擴張。
林業保育的新未來 一次搞懂無人機的4大運用策略
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以下簡稱UAV)又稱為無人機,相關應用可謂現今熱門新興產業,其具備高機動性及可低空雲下拍攝等特性,可結合各類感測器進行航空攝影或即時影像回傳,而產製的影像藉由地理資訊系統及影像分析技術,可補足部分林地工作人力及降低人身安全風險,獲得相當程度的資訊準確度並提升效率
農糧署大糧倉計畫 高職生與糧同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去年舉辦的「高職生與糧同行」有五家農校參與,因各方好評不斷,今年擴大邀請十家農校與農會、農場、農企業、大專菜農、產銷、合作社等機構,讓學生透過參訪與實作,了解國內雜糧產業現況,以培育雜糧新世代,為臺灣農業注入活水。
設施洋香瓜「天華」 最佳養液土耕滴灌肥培法
全國設施蔬菜面積逐年增加且增長迅速,雖然溫室設施能提供作物防雨、防蟲以及降低部分病害的保護,但農友依然需要面對設施內的高溫障礙、缺水、土壤鹽害與人力缺乏等問題,因此建立設施內的節水省肥省工的栽培模式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