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蜜蜂離奇消失原因 德學者從獨居蜂下手

德國研究團隊發現,蜜蜂體內的細菌,可能也是間接導致蜜蜂死亡的原因之一。

編譯/黃仁藝

春季,蘋果園內的花朵盛放,此時穿梭於果園中的小蜜蜂正忙著授粉,好讓蘋果樹結成果實。然而,你能想像沒有蜜蜂的情景嗎?一旦蜜蜂消失,每朵花都得接受人工授粉。為此,園內員工得拿著小刷子,馬不停蹄地工作數週,一刻都不得閒,才能確保秋季的蘋果豐收。但如今蜜蜂銳減的事實,卻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中。

蜜蜂死亡的確切原因目前未知,可能是農業殺蟲劑、棲息地破壞、病原體等綜合因素造成的。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符茲堡大學(JMU)的研究團隊,正在專注於另一個影響蜜蜂生存的因素:與蜂類生物體共生的細菌。若這些細菌受侵擾,蜜蜂的生理狀況也會受擾。

舉例來說,蜜蜂的消化系統中存在的細菌除了輔助消化,也促進昆蟲體的免疫系統。蜂巢是有益微生物的居所,它們生產某種抗生素,抑制侵蝕蜂巢的真菌類散播。亞符茲堡大學生物研究中心的Alexander Keller博士表示,這類研究的重點對象是具社會化的蜂類,特別是群居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單獨的蜂隻受到學界較少重視。顧名思義,牠們是「獨居蜂」。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全球17,500個已知蜜蜂品種內,獨居蜂的占比,卻超過9成,是對生態環境與農業極具重要性的授粉功臣。

對Alexander Keller博士而言,學界應當投注更多心力研究獨居蜂與微生物的關係,以降低蜜蜂死亡率。如今許多獨居蜂的品種已瀕危或滅絕。可是直到今天,相關研究仍假定從社會化蜜蜂身上獲得的資訊,可以直接移轉、應用在獨居蜂類的身上。

亞符茲堡大學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所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即便蜜蜂的生理構造基本相似,這些研究結論的有效性依然很有限。該文章整理了當前學界蜜蜂與微生物領域的研究狀況,並指明問題。

根據觀察,與社會化的蜂群相比,當獨居蜂要與微生物達成共生關係,牠們對環境中種種會被人類活動影響的變因將更加敏感。氣候變遷、農業形態改變都會造成某些後果,令野外獨居蜂棲息環境惡化;但是確切的連動關係為何,學界尚未提供為獨居蜂量身訂作的研究加以說明。

Alexander Keller博士與他的團隊,正在積極與亞符茲堡大學動物學第三研究院(動物生態與熱帶生物學院)院長與其他國際夥伴合作,調查生態大環境中的變因,如何影響獨居蜂與微生物的共生。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8/190827095045.htm

本文轉載自第84期《國際農業科技新知》,原文標題〈蜜蜂如何與細菌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