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藝 第 4 頁
吳密察:要知臺灣史先懂臺灣農業史
歷史學家是說故事的人,他是歷史學裡的農家子弟歷史學家。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完成《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的翻譯,他不但善於說故事,更專長說臺灣人的農業故事,每一次用臺語詞彙說出讓人想破頭的地名與典故時,都是一則亟待保留的臺灣農業史。臺灣人都來自於農業時代卻不自知。
【風物寄語】鳳梨-如何製作一個世界
可以豪邁的來個一整顆,像是上個世紀初的罐頭裡,裝的是一顆未分切的果實;也能細緻如打磨的六爪鑽,以各個角度閃現亮點,那是主廚萃取果膠與酵素的樣子;百年來被島嶼刻意栽培、呵護,一開始就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食用鳳梨Ananas comosus (L.) Merr,臺灣旺來。
【風物寄語】南庄橙—如何回歸 要往哪裡去
冬天是橘子的季節,恰在新舊年交界的日子盛產,因此,常常被譽為喜慶的象徵,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傳說,也是啟發各個族群文學創作的繆思,在我們這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國家臺灣,關於橘子的吃法、喜好、諺語、傳說,多到讓島嶼色彩繽紛。近來最讓人心生歡喜的大約就是剛回家的南庄橙,植樹儀式從中央林務局到地方人士,齊聚在聖稜線上的加里山大坪登山口,以賽夏族的祝禱盛大歡迎,何以讓人心生喜悅?
【農藝】南庄橙回家在林下經濟處 實踐傳統領域里山倡議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將復育成功的南庄橙,從局長林華慶的手中交給了賽夏族長老根誌優,這代表了什麼意義?復育臺灣原生/特有種,除了從植物保育的角度出發,以整體來看,對山林環境的保護、社會與族群的發展,甚至氣候變遷下的水土資源有何作用?該如何實踐?或許一顆南庄橙能帶來答案。
從熱帶植物種植看見專業熱情 川上瀧彌的《椰子的葉蔭》
《花》的香氣悠遠,逶迤至《椰子的葉蔭》,這是臺灣日本時代博物學家川上瀧彌的兩部作品的首部與終曲,這兩本學者的散文與日記均極具文學性與人文性,而且可以從在他過世同年出版的這部《椰子的葉蔭》,得見上個世紀初在臺灣發展的博物學領域走得有多遠。
【農藝】給你一幅鄉村的美學經驗-楊英風的豐年牛與春聯
藝術家楊英風先生自《豐年》雜誌1951年創刊起始就擔任美術編輯直到1962年,長達11年的時間是他創作版畫最為豐盛的年代,尤其,從寫實到抽象創作的轉變也體現了農村現代性的歷程,作品中的鄉村意象替臺灣農業史保留了珍貴的足跡,也成為我們心靈的慰藉。在2020年武漢肺炎大流行肆虐一整年後,豐年社以《悠遊》(《豐年》第5卷第1期,頁13,1955年1月1日)製作春聯與紅包袋迎接新的一年,也慶祝即將到來的70周年社慶。
【農藝】這一攤,量身定做野蓮出庄辦桌
說不定這是第一次把野蓮(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 O. Kuntze)當做辦桌的食材,這款今年盛產並大紅的蔬菜,因為一曲〈野蓮出庄〉的傳奇身世,也得以成為辦桌食材。從野菜變成有計劃種植可以量產的蔬菜,需要有廚師讓它呈現最佳風味,但它並不是這麼好處理的食材,且看「金葉摸油湯」如何料理。
野蓮出庄,鄉村出典故
《野蓮出庄》是生祥樂隊繼《圍庄》之後,暌違4年發行的專輯,也是《我庄》系列的第三部作品,2013年至今,從農村社會的呼喚到社會需要農村來救贖,這張專輯深化了鄉村的意涵,回頭尋找意義從植物的名與食物的料理開始。
【Table 2】大廚巧思在傳統中創造新口味
「臺菜有歷史,好菜唯有創新」這是阿發師關於臺菜創意料理的名言,出過上百道菜,食譜也寫過十幾本,更別說授課、參賽、研討會發表的菜譜,阿發師跟著戰後臺灣料理的軌跡成長,對於如何變化創造臺灣菜,運用食材與香料,信手捻來就是一則風土。
【Table 1】廚藝世界裡的鏗鏗鏘鏘是青青
歲末年終,是傳統上飲宴酬酢的季節,雖然,一年來武漢肺炎大流行改變了我們某些生活習慣,處於相對安全的島嶼國家能夠與眾不同的是依然大宴小酌、保持社交,〈農藝〉透過大廚、餐飲業、產地,了解正在進行的臺灣料理餐飲文化。青青餐廳是傳統酒樓形式的大餐廳,透過知名大廚阿發師的經營作為與廚藝觀點,展現與全球趨勢相異的活力與在逆境中的創意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