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蓮出庄,鄉村出典故

《野蓮出庄》發片演唱會在淡水雲門劇場首發,生祥樂團的成員沒有讓人失望,在每一位成員都有音樂獎項的桂冠上用盡力氣,整場演唱會有節奏、有感性與激昂。以及,身兼多重身份的主唱、吉他手、作曲的音樂創作人林生祥善於與聽眾互動,雖說有長年參與社會運動的熟稔,更多的是身為一位舞台表演者大氣滂薄。加碼贈送的是作詞人鍾永豐如客家吟遊詩人般的說唱,他渾厚的嗓音真是很適合當舞台表演的旁白與客家大戲中的說書人,總是讓觀眾對劇情有所期待。而這首〈雞肉飯〉是他為紀念在嘉義文化局的日子與朋友之作品。

文/蕭秀琴 攝影/王志元

《野蓮出庄》是生祥樂隊繼《圍庄》之後,暌違4年發行的專輯,也是《我庄》系列的第三部作品,2013年至今,從農村社會的呼喚到社會需要農村來救贖,這張專輯深化了鄉村的意涵,從植物的名與食物的料理開始回頭尋找意義。

這張專輯的作詞者鍾永豐有一個小故事,農村的青壯婦人幫忙下田時家裡就剩老人跟小孩,他第一次的煮菜經驗是他的母親農忙在田裡,他心疼阿婆這麼老了還煮菜給他吃,就提議自己要幫忙煮,阿婆問他會不會啊,看多了總是會的,沒問題,他阿婆去巡豬欄一圈不放心回到廚房,瞄了一眼鍋裡忍住笑意,「豐仔,菜瓜仔要削皮。」(絲瓜Luffa aegyptiaca)這一下就搓到我的笑點,因為這也是我阿婆教晚輩煮菜經典提問兼笑話,「為什麼菜瓜皮這麼平滑要削皮,苦瓜皮凹凸不平卻不用削?」(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我們都自認這種生活小常識,誰人會不懂要人來教,但我們的記憶確實遺忘了太多日常,因為被社會化成為城市人,忘記了鄉村才是島嶼的基礎;「我庄三部曲」大致也沿著這種軌跡前進,第1張《我庄》以描繪現象、紀錄敘事,談到植物的像是〈秀貞介菜園〉寫出名字不多做解釋,及其關於農村的名詞。第2張《圍庄》是反思並痛陳工業化、現代化對農村的危害,這也是自交工樂團以來對社會議題、現代性的反思作品,幾乎是林生祥跟鍾永豐所有作品的基調。

《野蓮出庄》幾乎可以用飛躍來形容,以臻入最高境界的作品不只是在作品本身的完整特質,這是指以音樂為創作本質的元素,包含樂曲、歌詞,甚至行銷賦予的意義與詮釋,都達到某種境界。

鍾永豐歌詞的詩性特質在這一張專輯中特別明顯,他上台唸歌低魂沉厚的聲音很能打動人心,尤其是他想念母親的作品〈化胎〉,其中一句「年下燜介封肉」把客家經典食物在特殊日子裡的意義傳達出來,這首歌收錄在《我庄》。

樂曲有新創的風格與民謠曲式的新境界,也有再創過去流行在台灣民間的歌謠與大眾娛樂歌曲,林生祥所謂的「B級音樂」。以至於整張專輯每首曲子安排結構到發片演唱會上展演的節奏,新舊並陳的敘事並不是唱舊歌填補的片段,而是包含了提醒回憶,這個回憶的作用是回歸,就像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詩句,「迷迭香是幫助回憶。」演唱會中段第7首秀貞介菜園〉阿乾伯母介吊菜仔種/阿禎彌媄介長豆仔種長豆Vigna unguiculata ssp. sesquipedalis)是讓結尾第13首〈菜乾〉如詩意般出場。

這首有橫笛伴奏的曲風如畫,鼻到日頭/冬至跍天井/閑恬,像貓,懂客語的人知道「鼻到」是「聞到」、「閑甜」是「鹹甜」,在這張專輯中〈菜乾〉一曲不但讓我們重溫鄉村民謠,也讓人確定有些事物必須用詩來描述,才會流傳下去,鍾永豐做到了。

鍾永豐與林生祥都是高雄美濃相鄰兩個客家村落裡的客家人,他的創作因為林生祥帶領的樂團所獲得的榮譽滿載就不累言,更多人論及的是他參與公共事務和從政的領域,在嘉義縣文化局長的經驗使得這張專輯有一首略感突兀的〈雞肉飯〉看頭家用雞油惜飯/攤櫥四季  風景輪變也是除了〈大封〉之外,唯一一首與植物無關的作品,然而〈大封〉的意義不在於食材內容,是鄉村富足的表現,同樣的〈雞肉飯〉在此有個對照,是小鎮人流風景轉圜,小鎮是接收鄉村圍困的去處。

這張專輯的農村不再是現象,而是肌理血肉的呈現,從食物出發是因為食物是流動的、是體現當代、詮釋地方風土最好的媒介,像《詩經》、是《萬葉集》,集吟遊詩人說唱大成,也賦予鄉野粗食對面烏〉破布子Cordia dichotoma)、〈打烏子〉(龍葵Solanum nigrum),或〈斛菜、冇筒梗〉(鴨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尖瓣花Sphenociea zeylanica Gaertn)意義,以及農糧署急欲尋找的替代雜糧〈樹豆〉(Cajanus cajan),被客家人借用的南方原住民傳奇食材。

這張專輯包裝製作以美濃藝術家林純用的木刻版畫,因此,這張作品留下了諸多植物、食物、廚房等場所景象。隨著發片宣傳也在美濃邱添貴派下夥房展出兩個系列:
「野來上菜」,以砧板做為木刻板,表現「上菜風景」,刻畫出美濃地方上常見的食用野菜。                       「食物在庄」回應《野蓮出庄》專輯歌曲裡的情境,表現作物的生長環境,食物的保存、料理與販賣方式,引動與母親、與童年對話的場景。

《詩經》中的植物令人懷想寄情,因為不只是存在的物種而已,描述細節展現生命力,能夠為日後失傳的物種留下身影說故事,才得以成就其重要性。《萬葉集》中的風物是感懷傷逝,有的是寄物寓情於景,作為過去的隱喻、是未來的憑藉。

〈野蓮出庄〉的意義在英文歌名〈Water Snowflake Goes to Market〉可以更具體的說出為什麼「野蓮走向市場」為必須,也不得已。

野蓮(Water Snowflake)是屬於睡菜科莕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 O. Kuntze,2005年高雄農改場的資料顯示,在臺灣幾近滅絕的植物,僅有少數在美濃中正湖中可以看見,或者有極少數的量在菜市場中販賣。

這個資料在2010年後被反轉了,並在2016年一個非法移工逃逸的事件被端上檯面。那是當年強颱莫蘭蒂颱風過後,農損嚴重將近22億台幣,唯一不受影響能夠正常供應的農作物是美濃特產野蓮,出貨量暴增急需勞動力,卻因為水生植物摘採、處理植栽過程極度艱苦而經常缺工,農民只能高價尋找摘採工人,其中一部分運用移工,就在農忙收穫的季節,移民署循線到農田緝捕越南非法移工。

為什麼野菜能成為產值3億的經濟作物?

菸滅全球化,

水源禁豬蓄白蝦。

賴知氣候恁改常,

水底升溫病難擋。

卡哨邀轉作,

圳埤野蓮拚出庄。

By〈野蓮出庄〉

臺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啟經貿全球化之路,同一年林生祥以交工樂團之名發行《菊花夜行軍》反應農村樣態,在菸草(Nicotiana tabacum)凋零、試種菊花(Chrysanthemum)失敗,以及年輕人還沒有返鄉的農村該怎麼辦?

〈野蓮出庄〉是衰頹、再生與新的困境的現在,成功的白玉蘿蔔(Raphanus sativus Linn.)與重新挖掘出來的野蓮,依然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匱乏,新的族群問題可不可以被解決之作。

第一次聽林生祥的作品〈日久他鄉是故鄉〉,第一個樂句結束眼淚就掉下來,納悶明明沒有同樣的經驗、甚至不認識任何外配,怎麼會就被打到了,歌詞可以喚醒意識深處,旋律卻能撞擊心臟最柔軟的地方,尤其是男性對母性的孺慕與崇拜,不論是在交工時期還是生祥樂隊團,林生祥與鍾永豐都以女性、母職來催淚,像是過去的〈化胎〉或是這一首〈芋頭粄〉(芋頭Colocasia esculenta

這張專輯的發片宣傳做得很完整,演唱會配合辦桌,辦桌開賣秒殺,觀眾在演唱會過後期待吃一頓《野蓮出庄》饗宴,整場演唱會在飢腸轆轆中沸騰。

林生祥在演唱會上說起創作的趣事,他說創作這張專輯時發願跟林董學做菜,他跟朋友說到母親時都叫林董,林董是一位勤奮務農、善於做菜料理的客家女性,有會做菜的媽媽就有手拙的子女,他發了願但也很有自知之明,想偷吃步學一個萬用版的料理,會一個可以做11道菜(11首歌)的版本,客家料理有個重要的料理技法是「爆配頭」(炒佐料),以三層肉(豬腹脅肉)、香菇(Lentinula edodes)、蝦米、蒜頭(Allium sativum)為基本款爆炒作料,可以做糯飯(油飯)、包粽子,各種粄像是菜包、鹹甜粄……芋頭粄當然是其中之一。

新芋刷籤,姆媽恁善辦

蓬萊米,磨出漿

料齊肉靚,蝦米菣蔥香

這是一首敬天祭祖拜鬼神,林董或許會節省其他的祭拜卻一定要慎重其事做農曆7月15中元節,小孩們則等待又大又厚的芋頭粄。熱天傍晚的祭祀在鄉村的每一戶人家門口進行,祭典跟廟會一向是農村隨著歲時有節奏的行進,記錄歲時的同時也採集風土,植物有時節、生命有延續。

這道「荷香菜乾糯米糕」是糯飯的變形,菜乾是高麗菜乾(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這張專輯中有了〈菜乾〉就有了文學的高度,在曲調上六弦月琴、木吉他、低音提琴、鼓、非洲水鼓與笛子起落,一聲學貓叫如陽光灑落在時光永劫回歸。

隨著發片進行的行銷宣傳整合了整個概念,發片演唱會結合以歌曲出發的辦桌,製作紀念物,或許這些都比不上在此之前林生祥跟鍾永豐一天一則創作發文,讓粉絲進入創作的核心,例如,鍾永豐11月3日記下:

2014年春寫完《圍庄》,我庄的植物與食物蠢蠢欲動。……我心想好吧,就來寫最難理解、總是在陰暗角落盯著我看的「對面烏」,如果失敗,專輯概念就此打住。我試圖鋪展食物個性、民謠中的食物、生態中的食物、食物中的女性,以及食物中的時間等等面向。

忘記生祥是隔著電話還是傳Demo ,但彈過前奏他唱首句『瘦夾夾,對面烏』,我開始覺得這張食物專輯值得一試。」

對面烏是破布子(Cordia dichotoma),破布子在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的石斑魚、進口的鱈魚成為餐廳、辦桌必上的蒸魚之後,成為重要的佐料,在此之前,不過就像鍾永豐說的只有媽媽覺得好吃的醃漬品,植物與飲食書寫從來被認為是陰性、柔軟,甚至是溫情的副產品,面對這一張遠比他在行銷宣傳上說的回歸鄉村田調與紀錄,多了更多的在氣候危機、甚至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冠狀病毒大流行…..諸多現代化的危機,都要以鄉村為最後的逃逸場所的意義,來得更多。

農傳媒專欄作者/蕭秀琴
本文作者蕭秀琴為豐年社主筆,著有《料理臺灣》《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精油日常》等,計9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