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帶植物種植看見專業熱情 川上瀧彌的《椰子的葉蔭》

《椰子的葉蔭》初次出版於1915年8月以日文發行,繁體中文版於2020年6月,臺灣林試所出版。620頁。川上瀧彌著、蔡思薇譯。

文/蕭秀琴

《花》的香氣悠遠,逶迤至《椰子的葉蔭》,這是臺灣日本時代博物學家川上瀧彌的兩部作品的首部與終曲,這兩本學者的散文與日記均極具文學性與人文性,而且可以從在他過世同年出版的這部《椰子的葉蔭》,得見上個世紀初在臺灣發展的博物學領域走得有多遠。

臺灣大學的椰林大道向來是高等學府的象徵,如何鋪就而成?號稱全臺最適宜觀賞椰子樹的臺北植物園為何廣植熱帶棕櫚科樹種?或許我們可以從《椰子的葉蔭》這本100多年前臺灣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川上瀧彌的作品,認識臺灣引進熱帶植物的過程與歷史進程。

川上瀧彌(日語:かわかみ たきや,1871年3月4日~1915年8月21日)。

川上瀧彌是誰?總的來說他是植物學家,但是太籠統地描述往往容易褻瀆20世紀初的博物學者,忽略他們學識廣博、領域橫跨植物、動物、民俗、社會,以及更令人動容的人文特質,他身兼數職,先是1903年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創建現在臺北衡陽路上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擔任第一任館長,著作包含《臺灣有用植物》、《新高山頂的植物》……幾十種專著與論文之外,讓他在大正4年(1915)8月21日於本書發表、在任上病逝之前,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級人物,是因為他抒情優美的文字經常見於報章雜誌等大眾媒體上,尤其是在《臺灣日日新報》上開專欄,引領讀者進入博物學的領域,這本書在尚未出版前也曾在專欄上連載,讓人感到趣味盎然。

這本日記體的作品恰能解釋川上氏身為20世紀初的博物學家,擁有科學家的專業知識,並兼具人文學者的風采,讓百年後被科層化制約的讀者重溫擁有繁複廣博的人生魅力。

一般人會興起閱讀日記體的作品,通常是因為「他/她」是名人或歷史人物,往往帶有窺探與八卦性質,唯一的特例就是專業領域裡的名人,能夠帶領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激起求知的渴望與提升自我的作用。但這部作品卻有點反過來,一般讀者想要閱讀他是因為對植物學有興趣知道了這位學者,進而才發現專門學科蘊含的人文之美更是迷人,尤其,作者是一位擅長抒情的男子。

日記裡他時而是植物學家,每看到一種植物,即便是上海灘邊的柳樹,都會引起他的注意而記下來,包括學名、俗名、典故,以及,當地人怎麼運用這類植物,鉅細靡遺、無一遺漏。

例如,他在〈緒言〉裡提到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調查熱帶植物、採集珍稀植物,而且他「得到了極多重要的研究材料」,但是他又提到自己也會記下日常遭遇的雜事。因此,我不但看到了一位專業學者寫日記猶如寫報告般的專業,又把專業寫到引人入勝並帶有獵奇的趣味,像是在〈第二章  新嘉坡日記〉中,剛到新加坡的第一天就能吃到山竹,並這樣描述,

山竹是馬來、印度的特產水果,在爪哇稱為Manggis,屬於金絲桃科(Hypericaceae),學名為Garcinia mangostana。樹高……採摘下來的果實很難保存一星期,不適合遠距離運輸。據說,萬事都隨心所欲的維多利亞女王,唯獨沒能嚐到這種產於熱帶領地的珍果滋味。即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用冷藏運輸水果……

看到這裡讀者的腦海或許會想起-女王的曾孫伊利莎白女王二世應該就有吃過了吧。

從中文版內頁編輯來看,是一本非常精美,極具參考價值的作品。

摘錄「新嘉坡」(新加坡的日語漢字早期用法)一章除了看見作者的學者特質與涉略廣泛之外,並藉此說明選擇這本書出版,以及翻譯、審定這本書在編輯製作上的不容易與考量。無論是在出的意義上或是想傳達的理念,這本由自然史研究者、政大史研所博士蔡思薇翻譯、植物總審定是臺大植物系教授謝長富,農委會林試所出版發行,這樣的陣容只能說明這是集業界菁英與推動臺灣研究企圖的出版行為,因為沒有專業領域的認同與背書,這樣一部作品無法出版,即使出版了也難以發行,因此,這是要給誰看的書,抑或者無論有沒有人要看,臺灣的國家出版都應該要有以現行的國文,繁體中文出版《椰子的葉蔭》。

這個答案在100多年前,作者旅行歸來,在臺灣臺北的讀書會發表的演講筆記中告訴了我們答案,

「到各地巡迴考察,主要是想看看有沒有適合引進臺灣的植物,或是在臺灣已經種植的植物當中,有沒有值得參考的事情。與此同時,因為和自己的工作有關,對於殖民地當地的博物館設施,也是多少帶著對這些問題的興趣而去參觀。」

所以,我們終於對臺大的椰林大道,以及在現今臺北植物園內的為什麼種了這麼多熱帶椰子樹有了答案。

作為臺灣讀者,除了把書當作遊記、臺灣史和植物學知識的入門來看之外,或許還能看出身處的島嶼,百年前植下的植物如何「葉蔭」庇佑斯土斯民而感動不已,像1912年4月作者的感懷:

「蜿蜒的海岸江濱如畫,從河口出來四、五艘漁船滿帆朝著這邊駛來,真是言語無法形容的一幅晨景。在臺十年,從沒有像今天這般爽快地看著臺灣的風景。」

同樣地,任何一位自詡為臺灣人的眾生,看到這段描述都會心潮起伏、激昂澎湃落淚,感受自己所來之處,如此令人心蕩神馳,怎麼會不感到幸福。

這是《椰子的葉蔭》第448頁〈第十六章 歸航日記 從香港到臺灣〉中,作者川上瀧彌300多天的南洋考察日記的尾端,他自明治44(1911)年6月神戶啟航至45年4月淡水歸來,無日不記下所見所聞,以專業之眼、抒情之筆打開讀者的視野。


農傳媒專欄作者/蕭秀琴
本文作者蕭秀琴為豐年社主筆,著有《料理臺灣》《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精油日常》等,計9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