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密察:要知臺灣史先懂臺灣農業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專長臺灣史,是一位來自臺南北門的農家子弟。

文/蕭秀琴 攝影/王志元

歷史學家是說故事的人,他是歷史學裡的農家子弟歷史學家。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完成《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的翻譯,他不但善於說故事,更專長說臺灣人的農業故事,每一次用臺語詞彙說出讓人想破頭的地名與典故時,都是一則亟待追尋的臺灣農業史。

臺灣人都來自於農業時代卻不自知。

「跟人說臺灣歷史很累,因為不懂農業。」歷史學家吳密察還沒坐下來就先發制人,不讓採訪者先發問,或許他知道一群等著問《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上看不懂的地名,到底怎麼寫的、說的,為什麼這麼寫、這麼說,當代的臺灣人該不該繼續這麼說?還是該換種說法?所有的困惑都在,只要去研究臺灣農業史,就可以找到答案。

「都被洗得差不多了,每一次殖民都洗一次。」他自己又先把答案說出來,道破不斷流轉的臺灣人身世,「臺灣的民間知識被大幅洗過,被洗到沒感覺了。」吳密察習慣以臺語跟人交談,或許臺語的發音比較能表達他想說的地名,因為「臺灣漢字的地名也多半從發音轉化而來。」這跟他媽媽、祖母說出一個名字的方式不同,他覺得用母語比較能傳達真意,以及,可以得到一些線索追溯過往。

曾經生活的農地,養育他的農村生活,是吳密察最溫暖的記憶。

吳密察來自臺南北門,他15歲離家上中學前生活的地方是個靠海的農村,問他有沒有真正的從事過農務,為什麼對農村作息、農具使用這麼熟悉,他笑說,雖然沒有真正的割下過稻穗,但在小的時候,他的父母每天都會把他放在牛車上載去田間,大人在田裡工作,小孩有時候就被綁在牛車下,等待父母,「啊!你的年紀臺灣還有牛車嗎?不是在日本時代就用鐵牛車了嗎?描述日本時代的小說都這麼寫的…….」還沒說完就被他打斷,一副不以為然地說,「你說的是呂赫若寫的,是吧。」(註)

果然是研究臺灣史的學者,對敘事脈絡瞭如指掌,就像他說起對地名的想像時提到的,「地名有兩種,一種是說給別人聽的,另外一種是自己人的溝通用語。」而溝通用語是母親的語言,「我媽媽的社會是沒有文字的社會,所以會告訴別人『去東邊魚塭的地方』說明自己的行蹤,如此的生活化。」農業民族的地名以「坑」、「埔」、「堀」……以此為記。

他說起故鄉的鹽田,「你知道北門曬鹽的季節是什麼時候?是冬天,因為冬天才是乾季,蒸發旺盛。」他也知道種蔥頭的技巧,要一瓣一瓣分開、剝乾凈,方向要正確才能種得成功,吳密察想強調的其實是,有些農業時代的知識並不能以機器取代,以及,農業社會對生命循環的認識比較符合自然的運作,人類不應該失去了這幾千年的智慧,這些農業民族累積的底蘊。

農業智慧對當代人是有用的知識

他更積極的想法是,農業智慧對當代人是有用的,像是農人的語言中「今天露水重不重」、「霜有沒有」、「今天北風真透」,這些語言比盯著氣象局的預報對農作更有幫助。提起農業的真實或者說真相,他會不經意地、微帶嘲諷的說,「建制的語言或敘事是這樣說的……」,吳密察突然想到一個考題,「你們知道南部的稻啊~收幾冬?」這題簡單,大家都在國中課本裡讀過,「三收」是標準答案,很少人答不出來,因為老師教的時候是帶著臺灣物產豐饒的歡欣語氣,令人難忘學生時代得知的少數幾個臺灣的驕傲。

歷史學家並不以為然,因為在他高一的的時候曾文水庫才建好,他說在那之前,「三年才一收」,水庫蓋好之後,才慢慢達到一年一收,這是他的農業生活經驗與記憶,農村的小孩對糧食的感知異常敏銳,也不會忘記,比起課本中的描述,農村日常的時間感,更讓他印象深刻,所以吳密察對文字記錄總是考證再三,這不只是專業也是他的農業養成經驗。

他的歷史博物館歷練與臺灣史研究

問他除了史學研究,有想過做其他的事嗎?他說,曾經一度想回鄉當國中老師,這跟他對青農返鄉的見解侃侃而談、多有論述倒是相呼應。吳密察說,年輕人回到農村具體的實踐,在這過程中把土地、氣候、陽光的特色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老農的田野訪談,留住農業智慧,持續的應用以及流傳出去,才能保留農業記憶,存成歷史。

吳密察在《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的導讀中提到,伊能嘉矩能在接到委託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出這本卷帙浩繁的鉅著,雖然讓人驚嘆也可以解讀成作者相關知識與資料累積豐富,以及獲得中央知識界肯定備受鼓舞積極任事,這段描述其實也可以反應在他自身的歷史學經歷和擔任故宮院長的作為上,雖然在學院的研究上一路順遂,但期間對臺灣史的鑽研不獨在資料蒐整研究,多次參與行政職務,像是文建會時期、臺史博和臺灣文學館的籌備,都是直接回到田野中採集,尤其,來自農村的成長經歷與內化的農業民族氣質,讓他能更接近臺灣歷史底蘊,在轉化故宮的角色上有更寬廣的視野與想像。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圖片提供/大家出版)

吳密察小檔案

1956年生,臺南北門人,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1974.10~1978.06)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碩士(1985.04~1987.03)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1987.03~1990.03)

主要經歷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中部辦公室主任(2002~2004.05)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6.0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2006.12~2007.03)、首任館長(2007.03~2008.07)
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兼代主任(2008.02~2008.07)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2009.08~2010.02)
國史館館長(2016.05~2019.02)

註:指集作家、聲樂家、劇作家於一身的呂赫若在作品《牛車》中描寫的故事。

【延伸閱讀】

地名是農業時代的線索 吳密察譯地名辭書再現臺灣拓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