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陽光從牆隙照進家屋

【非關爬山】20年回家紀行:遺址的顯影

千千岩助太郎在日治時期來到臺灣,擔任臺北工業學校的建築科教師,而如今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得從他的另一個斜槓身分說起:臺灣山岳會幹部。

人倫林道土地公廟

【生態抓寶趣】南投人倫林道珍果尋奇

清明節過後,南投開始採收梅子,想起我的故鄉南投縣水里鄉,有一條清幽的人倫林道,沿途生長了許多類似覆盆子的懸鉤子,還有特別的蜘蛛、蠟蟬可以觀賞,那是一趟讓我回味不已、絕塵於世外的生態狩獵旅程。

好好生活書店

【小村造夢】我在家鄉開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

最初萌生在家鄉開書店的想法,是大三構思未來的理想生活時蹦出來的,當時非常迷茫於要北漂進劇組還是留在家鄉,一個人去澎湖待了十天沉澱自己,期間遇見無人書店「安書宅」,開啟我對經營一間店不同的想像,後來知道日本也有無人書店,確立了接下來五到十年的生活:在家鄉開一間不會綁住自己的小店,一邊當個自由接案仔。

野地花草布置餐桌

【小村造夢】我們在荒煙蔓草中挖出一個寶

如果有人問我怎麼找到長濱的家屋「海邊小巫」,我會說是土地找到我們的。2018年的秋天,不管是學歷、工作經驗,還是人脈或存款戶頭,我們把一切歸零,如一張白紙地到了澳洲,最後半年待在一個樸門園區生活,釐清了我們渴望創造的不是社會認為成功的事業,而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分享喜愛的事物。

林林農園林志鴻

【小村造夢】實現夢想藍圖的食農職人

風土民情影響了食物,在地文化左右了飲食,這是我對飲食文化的見解。從米戚風蛋糕專門店到現在的林林農園,我正走在自己嚮往的飲食文化道路上。

順來寬早餐店

咬一口台式早餐特有種,打開穿梭時代的任意門

如果出生在農業時代,早餐就是千篇一律、吃粗飽補足氣力的番薯粥配醬菜,後來人們放下鋤頭、拿起公事包,早餐也從厝內吃到外帶,有戰後外省老兵帶來的豆漿饅頭,也有連鎖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但為何豆漿店紛紛冠名「永和」?「美×美」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鋪天蓋地?咬一口台式早餐特有種,打開一扇扇穿梭時代的任意門。

三明治

用100%本土食材,做一頓最在地的台味早餐

中西並存、琳瑯滿目的早餐店是臺灣奇景之一,不過仔細觀察,製作蛋餅、麵包的麵粉以及吐司上的芝麻抹醬,幾乎都是千里迢迢進口而來。近年新冠肺炎使得航運大亂,導致原料供貨不穩定,這種狀況未來也有可能發生,與其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使用本土產的食材,一樣能在趕上班上學的早晨,做出媲美店家的厲害早餐。

中式早餐

晨喚早點儀式感,期盼每一次與晨之美的相遇

我的生活環境常因工作而轉換,從臺北到山西,東南亞至歐美,長期遊走不同城市,見過種種讓自己新奇、驚豔,甚或感到煎熬的人事物。當然,也曾在某些夜裡面臨糾結的心情,浮現對人生方向的懷疑、為何而拚命的念頭。每當遇到挫折時,我的焦慮比一般人更激烈,甚至手腳會發抖,黑咖啡得一杯接上一杯,想辦法緩解想太多的自我壓力。喘口氣後,我時常會在出差住宿訂房時,格外留心翌日早餐的品質。

彭仁鴻

小鎮應援團的元氣早餐吧,宜蘭頭城的朝食慢生活

前身為頭城鎮長故居的「金魚厝邊」,是遊客借問站也是小鎮聚會空間,牆上的頭城老街地景,描繪筆觸精細又奔放,金魚厝邊執行長彭仁鴻介紹:「這是在地畫家鉛筆馬丁四小時沒休息畫出來的,除了福德祠跟媽祖廟以色彩標誌位置,其餘空白留給大家自由想像。」今天他要為我們標出鎮上的早餐店,包子蛋餅、手沖咖啡、歐式麵包……,頭城人的一天從這裡開始。

東京珈琲専門店エース

以台日喫茶風景佐餐,來份晨間限定的morning set!

走在日本的街頭,時常會看見寫著「喫茶店」字樣的招牌。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喫茶店就是飲茶聊天的場所,流行於昭和年代(1926至1989年)中期。如今即使歷經歲月已略顯老舊,喫茶店仍散發出神祕且迷人的氛圍,獨特的魅力讓旅居日本的我們深深著迷,因此開啟了「純喫茶研究部」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