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始於種豆的舊布利用之路

位於西門町的「田野間」工作室,滿是女主人許紓語利用舊布結合棉麻繩鉤織而成的各式作品――帽子、網袋、貓窩、側背包,樸實自然的風格帶點森林氣息,賦予淘汰舊衣嶄新的生命。

YVES的工業風店鋪

比流行品牌更時尚的舊衣修改店

衣服不合身、穿壞怎麼辦?送到修改店,還有調整修復的機會。新北板橋的YVES除了修改舊衣,還能視顧客的穿衣風格,改造出帶有個人溫度、比名牌更獨特的衣飾。

藝術家陳慧美

從紡織業困境,重新找回布料餘溫

總覺得衣櫃少一件衣服?在每分鐘丟棄438件衣服的臺灣,快時尚帶來多變化的行頭,也堆起衝擊環境的廢布與碎布山。

巫双妹布畫作品

【小村畫誌】放不下的鍋鏟

我是出生在新竹北埔的人,但是在我還不記得事情之前,爸爸媽媽把我抱在懷裡,聽人家說東部的土地大、機會多,就從新竹到了蘇澳,那時候還沒有什麼蘇花公路,於是我們從蘇澳搭船到花蓮上岸。我的父親還在世的時候,說我們是這樣來到花蓮的。

零碼布 舊衣

從無到餘的布頭生命

當時尚趨勢變成以「週」為單位,一年52週都有新品推出,我們只要透過網路就能輕鬆下單,隨時都能買到平價、新潮的款式,購衣便成為無止境的慾望。但一件衣服從生產布料、紡織加工到架上展售,也不斷消耗資源、留下無用的布頭NG品。
這次不介紹一件衣服的製造之旅,而是探索布頭布尾的生命軌跡,看它們從哪裡產生,產業鏈又會如何處理他們?

參先生林純瑜

用垃圾堆裡的剩布,找到社區和自我的新路

烈日下,布作品牌「參先生」創辦人林純瑜在下腳料廠找尋合適的布,然後將一大袋布料載回工作室。袋子經日晒雨淋,讓裡頭的布滲了點水氣,發出潮濕的氣息。這些原本要送到焚化廠的剩布,即將踏上一段新的旅程。 這個旅程讓鹿港的鄰里凝聚起來、社區更有活力,同時也讓林純瑜展開新旅程,原本無法想像的返鄉創業夢,變得真實。

編織

把編織技藝留在庄頭

位於雲林口湖的成龍村曾經是座農村,因為地層下陷,現在是以水產養殖為主業的沿海小聚落。今年初春,來自臺北的藝術家到庄頭開辦舊布工作坊,平日鮮少接觸創作的婦女們紛紛擱下繁忙的勞動與家務。

李育昇

劇場服裝設計界的陰陽師

採訪這天,李育昇帶我們來到大龍峒保安宮,身著寬鬆服裝,頭頂帽子後方垂掛兩條裝飾帶——古人稱那為「帽翅子」,搭配下巴那撮留了十年的濃鬚,剎時還以為有人穿越時空。

鄉間小路4505布頭布尾

《鄉間小路》2019年5月號 布頭布尾pòo-thâu-pòo-bué

無論是紡織產業或民間工作室,都注意到布頭布尾再製的可能性,把它們從焚化爐前搶救回來,經過清洗、日晒,給予再次嶄新的機會──舊衣可以修改,布頭也能裝飾手工藝品、縫製杯墊或網袋,甚至成為社區創作的媒材,發揮利用價值到極致。在上網購衣、選購產品之前,我們也可以拿起針線、啟動針車,賦予布頭布尾第二人生!

脆瓜

【田野保存食】幸福的湧泉小黃瓜

先生常笑稱我是假宜蘭人,回頭想想還真是一點都沒錯。三歲我離開出生地宜蘭員山的深溝村,搬進羅東市區成了街上的小孩,小學五年級又搬到臺北,最終變成城裡的小孩。沒想到再回到宜蘭故鄉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手抱兩歲女娃的媽媽,故鄉一別竟然就是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