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農業新制元旦上路 農民退休儲金開辦 學校午餐補助加碼

文/陳儷方、游昇俯

2021新年即將來到,農業部門元旦起將實施不少新制,讓農民可以安心工作,更是農業轉體質的一年,養豬產業鏈升級、稻作導入計劃生產。

農業雖有高齡化問題,但農委會建置完成農民退休儲金制度,讓農民退休生活更有保障,讓農業真正成為一種「職業」,吸引更多青年勞動力加入。因應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農委會推出「臺灣豬標章」以及加碼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食材補助,確保消費者有選擇飲食的權利、國中小學生食用在地農產。

氣候變遷下水資源匱乏,水稻產業也實施「稻作四選三」制度,讓稻米供需更加平衡。展望未來,農業是能對生態永續有正面貢獻的產業,2021年漁業署實施刺網漁具實名制,要減少漁網海廢,維護海洋資源,讓生態環境讓世代子孫共享。


一、農民退休儲金制度

農民退休儲金制度採自願性質,2020年12月7日起即可向農保投保農會辦理申請。(攝影/謝佩穎)

為健全農民社會安全制度,保障農民退休生活,農委會在原老農津貼基礎上,建立農民退休儲金制度。農退儲金制度為自願參加性質,不參加農民65歲退休時仍可領老農津貼。

農退儲金提繳金額以勞工基本工資乘上提繳比例計算,未滿65歲農民可選擇提繳比例1%至10%每月提繳,政府即提繳相同金額,共同儲存於農退儲金個人專戶;待農民65歲退休時,即依專戶本金及累積收益,依平均餘命計算,按月發給退休儲金。若不幸提早往生,帳戶餘額可以由家屬全數領回去。

若以2021年勞工基本工資2.4萬元計算提繳金額,農民30歲起提繳35年,提繳比例10%設算,65歲退休時,領取「老農津貼」加「農退儲金」,可月領3.7萬元。農委會已從今年12月7日起,開放農民可向農保投保農會辦理申請參加農退儲金制度。

【延伸閱讀】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立法通過 110年元旦上路 陳吉仲:臺灣農業的歷史時刻!
農民退休儲金7日受理申請 30歲起提繳退休領3.7萬元

二、萊豬與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

萊豬將於2021年元旦正式開放進口來臺,依照豬隻各部位,衛福部訂有相關殘留容許量。(圖片提供/畜牧處)

110年元旦開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可合法進口,萊克多巴胺於豬肉的殘留容許量為0.01ppm,於豬肝、豬腎的殘留容許量為0.04ppm,其餘可食部位的殘留容許量為0.01ppm。開放萊豬配套措施包括:豬肉原產地標示,販售豬肉及豬肉加工品、包裝或散裝均須標示豬肉產地。國產豬屠宰量及進口豬肉量,以及進口豬肉查驗結果,每個工作日均會上網公布。

衛福部提供豬肉產地標示圖樣供業者下載使用,國產豬為圓形「臺灣豬標示」,進口豬肉則使用三角形標示。農委會則推出「臺灣豬標章」,由中央畜產會審查通過才會核發,效期只有3年,「臺灣豬標章」有4道防偽,已發出超過上萬張。

同時,牛肉進口限制也放寬,元旦起開放30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衛福部解釋這是因為美國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評定為「(狂牛症)風險可忽略」。我國自101年起已開放含萊劑美牛進口,但限30月齡以下且排除內臟,新制僅放寬月齡限制,內臟同樣排除。

【延伸閱讀】
立院表決開放萊豬進口行政命令全過 農委會:必守住臺灣豬肉9成市占率
【美豬美牛開放】系列報導
【無懼萊豬 臺灣豬才是王道】專題報導

三、營養午餐使用三章一Q  食材補助每人每餐6元

自明年起,學校營養午餐全面推動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圖片提供/農糧署)

學校營養午餐豬肉食材年使用量約1.1萬公噸,其中主要為生鮮食材,加工品占比不到1成。但因應110年國內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萊豬可能進入學校營養午餐,政府從今年起全面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學校採用三章一Q食材補助由每人每餐3.5元提高到6元,總經費從12億元提高到20億元。

教育部配合修正「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範本)」,規範學校午餐一律使用國產肉品(含加工品)及蛋品,並增列未使用國產肉品(含加工品)與加重混充或假冒產品供貨不實罰則。全臺22縣市國中、國小學校午餐契約已全面完成換約,預估將有174萬名學童受惠。

【延伸閱讀】
學校午餐用國產食材加碼補助 各年齡孩童膳食管理強化規範
行政院宣告明年國中小午餐全面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

四、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稻作四選三

為了因應極端氣候以及平衡稻米供需,農糧署預計自2021年開始實施「稻作四選三」 。(攝影/張雅茹)

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有限,為建立更有效率的之水田輪作制度,平衡國內稻米供需,農糧署自110年度起實施「稻作四選三」制度,規範農友種植水稻在兩年4期作中,最多可選擇3個期作種植水稻申報繳交公糧或稻作直接給付,最少1個期作須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或申報種植水稻以外作物。

稻作四選三制度僅取得有機、友善耕作或產銷履歷驗證者,以及不參與政府補助政策者可排除適用,包括種植再生稻、參與小地主大專業農稻作均納入稻作四選三適用對象。目前連續4期都申報交公糧或領稻作直接給付土地面積約4萬公頃,稻作四選三政策引導2年內調整,預估平均年減2萬公頃,國內每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8萬公頃,約可下降至26萬公頃。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04】11項最易受乾旱衝擊作物公布 農委會擬推大區輪作制度


五、刺網漁具實名制

2021年開始,刺網漁具將推行實名制,未來亂丟漁具將會開罰3萬~15萬元。(攝影/林韋言)

漁網是主要的海廢之一,為了減少海底垃圾並維護海洋資源,漁業署110年起實施刺網漁具實名制,規定沿近海漁民使用刺網漁具須清楚標示屬名,可以書寫、噴漆、烙刻或標籤等方式,在刺網的浮球及浮子上清楚標示「漁船統一編號」,漁民應對自己的漁網負責,不能任意棄置,若刺網漁具在海上損壞無法收回,須將漁網棄置位置通報地方政府並作成通報紀錄單、登錄於漁業管理資訊系統。

刺網漁具實名制緩衝期半年,7月1日起違規開罰,漁具未依規定標示統編,可開罰3萬元至15萬元;111年起無法取回刺網漁具但未通報,日後被找回,開罰3萬元至15萬元。

【延伸閱讀】

預告刺網漁具實名制 明年7月起漁具沒署名將開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