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好熱!」大概是大家抵達屏東時,心頭都會浮現的第一句話。日焰熱烈,臉頰滑向下巴滴落的汗珠、從地底竄上的熱氣攻擊──吃冰,成為即刻占據腦海的強烈想望。遠遠看見「台糖冰店」的金色字體,因陽光映照獨自閃耀,彷彿什麼啟示,成為最誠懇的引誘。走進店內,涼爽冷氣開門迎賓,冰櫃裡成排凍得硬脆的冰棒,等著為客人執行消暑大業。
風靡今夏的「台灣拾味」冰棒禮盒,精挑全臺十家農會最受歡迎的在地農特產品,打造飽含島嶼風土甘味的冰棒;推出即完售,已成眾多嗜冰老饕心中的最強冰品禮盒──花蓮縣吉安鄉農會在總幹事張德奇的帶領下,推出這份深耕冰品領域的結晶,研發過程不僅斥資上億打造廠房,更耗時多年累積產品經驗,才有了如今的一鳴驚人。
鳳梨釋迦風味:臺東縣農會
打開包裝便是撲面而來的釋迦香氣,果甜纏綿又帶酸均衡,嗜甜者必嚐。
碧螺春綠茶風味:三峽區農會
精選在地知名碧螺春茶葉,甘中回味清爽苦韻,大人派消暑涼品。
水蜜桃香氣馥郁高雅,多汁甜蜜卻吃不膩,是非常療癒人心的水果。
每年春夏盛產之際,總可見許多桃禮盒出現在市場、農會,甚至路邊的發財車,寫著來自知名產區、期間限定,精品水果店不時還會出現隱藏版、氣派精美的進口禮盒……手上拿著圓滿又嬌嫩的蜜桃,誰都想把握時機,多吃一顆是一顆。
臺灣的高山水蜜桃,通常在每年七、八月迎來大盛。無論從三峽、大溪或是大同前往拉拉山,只要看見路邊越來越多小貨車擺出一籃籃嬌嫩欲滴的水蜜桃,不須停車暫借問,即可知已經進入產地復興區了。一入復興深似海、山路蜿蜒浩漫,到拉拉山旅遊,途經「角板山」復興區農會時,別忘稍作停歇,逛逛還有驚喜。
「復興區目前大約有一百八十公頃,種植果肉柔軟的溶質高山桃;另有一百四十公頃左右種植採收期較早、肉質比較硬的平地種,例如『紅玉』。」現任桃園市復興區農會總幹事高理忠(Tanga Maray)曾服務杏壇逾三十年,並獲教育部師鐸獎,主修聲樂專長的他,說起話來有種溫潤的質地,「除了大家熟知的水蜜桃,復興區其實還有非常多特產。」
「我女兒跟太太目前都住在新竹,方便上學跟工作。」原為竹科工程師的許漢忠,二〇一五年從退休父親手中接過梨山上約一點七公頃的果園,借女兒名命名「甜莃果園」──是祝福也是期許,希望在他的照顧下兩者皆能安心成長。「平常大多是我一個人住山上,盡量每兩個禮拜就下山回家一次。農忙的時候,家人也會上山一起幫忙。」
詩人余光中寫了詩詠桃:「水蜜桃,紅夭夭/⋯⋯豐腴而又慵軟/甜裡帶一點點酸/忙了舌頭/閒了牙齒/豔名真是不虛傳⋯⋯」桃的魅力可見一斑。過往常見的水蜜桃多為外國品種的高山桃,特性為高需冷性(需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種植於海拔一千四百公尺以上高山地區,直至八〇年代,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展開平地桃相關研究,慢慢發展出台農系列,臺灣在地培育的桃子。
「如果要說我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應該是挑戰自產自銷能長久運作的模式吧。」今年三十四歲的洪睿弘為「茂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不過大眾還是習慣以公司未改名前的「卡維蘭」親暱稱呼─以產地鮮果直售、水果與格外品加工銷售等形式,結合社會企業的土地關懷與商業穩定營運兩項重點,打造友善環境循環的農產銷售模式,一鳴驚人,迄今屆滿十年。
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關於蔬菜,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農產豐產的寶島,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神農尺—全年不缺席的高麗菜,大火翻炒後香氣十足的水蓮、空心菜,適合涼拌的苦瓜與木耳,乾煎後充滿清甜汁水的櫛瓜,小農產地直送綿軟香甜的地瓜和南瓜⋯⋯一入口,舌尖便能辨其豐美。
蔬食除了是餐桌上健康清爽無負擔的代表,也與環境保護有關。
一九九○年代臺灣茹素人口約兩百萬人,許多廠商察覺商機而投入素食產品加工,當時製作素肉原料須仰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為提供產業價格實惠且品質良好之供貨來源,食品所遂開始研發植物肉。如今素食人口成長至三百二十萬人左右,加上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動物福利、溫室氣體排放等原因考量,素食市場未來走向看漲,植物肉發展也從第一代進入到第三代。
「二〇〇五那年,我十九歲,在洛杉磯念UCLA時認識了Mai。」來自加州的Spencer Hudson 體格精壯,留著帥氣的落腮鬍,彷彿哪個我叫不出名字、卻又好生面熟的大聯盟球員;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和Mai Bach 在臺北市經營蔬食餐廳「Ooh Cha Cha 自然食」轉眼已十二年。
「過了縣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鄉。」即使平原並不降雪,然因隧道之名,川端康成經典的小說開頭,總在車出洞口時浮現腦中、縈繞不已;炙人豔陽天幕下,宜蘭雖非托斯卡尼,但舊名「叭哩沙喃」的三星鄉坐擁絕美洶湧稻浪,並不輸給利古里亞海的波濤。
旅行的一種形式,是味蕾的累積。當廚房裡的精湛技藝,從雲南跋涉緬甸,經過高雄到達京都,再從臺中翻山越嶺落腳宜蘭,會融聚成什麼樣的滋味?
「我們推廣蔬食的目標對象,是『非素食者』。」位於高雄的「五郎時食」,執行長胡財賓擁有三十餘年料理經驗,讓他深知習慣葷食的客人一聽到「素食」的刻板印象,多半立即揮手拒絕。「有些客人吃到最後才意識到我們是蔬食餐廳,就會對蔬食改觀,以後也就不會這麼抗拒。」胡財賓打趣道:「要是菜單寫『秋葵手卷』、『青椒握壽司』,葷食的客人可能會掉頭就走!」
徐兆麟順手取出胸前掛在圍裙口袋的擺盤鑷子,仔細盯著自己精心設計、烹製的「小樹酪梨蔬菜佛陀碗」做出餐前最後的裝飾確認。「這道菜的發想,來自《中華一番!》某一集有個『特製彗星炒飯』,從天而降整盤綠色炒飯。我就想,我也想做出一盤綠色、會發光的炒飯。」廚師界人稱Chef Tim的徐兆麟,擔任蔬食餐廳「小小樹食」的行政主廚。
編織,是指利用適合的材質或植物纖維,連續交叉連結,織就出有趣或具備圖像意義的平面,或是立體器物造型。位於亞熱帶地區的臺灣,盛長許多植物種類,先民智慧中,常見利用植物的根、莖、稈、皮、鞘、葉、花、果、毛等部位取纖、編製物件。
島嶼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由植物編織而成的器物,涵蓋了食、衣、住、行等,有著不同氣味、質地,甚至連最抽象的時間,也在一壓一折的手勢中,悄悄被收編、成形,其中總有屬於你喜歡的氣質,一起來跟隨時光的小火慢炙,細細品味;而它們被使用的來歷,我們細說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