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產養殖
去年屏東地區養殖戶傳出多起遭販運商跳票事件,估計跳票金額達8億,受害漁民超過500名,就有漁民建議政府能成立交易平台,讓魚賣得出去、錢收得回來。日前漁業署召集漁會與養殖發展協會釐清需求,預計今年會輔導漁會或協會試辦共同運銷團體,不過試辦的細節尚未定案。
氣候變化劇烈,對養殖漁業的挑戰越來越多,為了因應高溫、急降雨造成水質驟變,增氧設備與抽水設施容易讓用電量增加,使得電費及超約用電罰款成為產業發展上必須面對的課題。農委會漁業署近期預告修正〈農業動力用電範圍及標準〉,擴大適用資格及基本電費優惠,讓養殖戶能減輕電費負擔,並且過去因缺乏養殖登記證無法適用優惠的養殖戶也能受惠。
臺東知本水產養殖專區確定動工!16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偕同台東縣政府、漁業署等單位,視察位於國家水產種原庫與利嘉溪間的養殖專區預定地,敲定第1期計畫,範圍44公頃,自108至110年,進行供水路、管線等基礎建設作業。目前漁業署規劃專區共120公頃,2、3期將視情況滾動檢討計畫期程,預計3期將投入1億5212萬元。
在注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趨勢下,臺灣近年越來越多養殖業者決定加入生態養殖行列,然而臺灣目前對生態養殖尚無明確定義及規範,時常出現在水產品外包裝的字樣,例如不用藥、使用益生菌、友善環境等等,大多出於養殖業者根據自身經驗統整的做法。另一方面,生態養殖生產過程背負更高風險、生產成本,該如何兼顧收益與環境,成為最大挑戰。
由於2017年臺灣發生文蛤大量暴斃事件,嚴重影響螺貝類市場,研發新興螺貝類穩定市場供需,遂成產官學界研究焦點。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研究團隊幾年前投入開發香螺繁養殖技術,他發現香螺能在較惡劣水質順利存活,且市場價格好,因此值得投入發展。唯獨香螺為肉食性動物,其他螺貝類與其混養時易遭獵食,該如何解決食物來源問題,降低成本為一大難題。
政府推動漁電共生盼達到發電及生產雙贏,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下稱水試所)今(6)日舉行記者會,水試所所長陳君如指出,水試所已針對文蛤、虱目魚、吳郭魚、金目鱸、七星鱸,進行光電設施模擬實驗,初步成果在40%設施遮蔽率下可維持原產量70%以上。
過去完全沒有漁業養殖經驗與背景的劉建伸,因為喜歡養魚,學生時期就在家裡偷偷養魚,畢業後因難以忘情養魚的樂趣,在當了一年養殖學徒後,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募資創辦「峰漁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規劃養殖模式,實現夢想。
臺南七股的光景,不只鹽田、夕陽與黑面琵鷺,還有魚塭波光──因為這裡是塭與塭連結而成的魚鄉,水面下是文蛤、虱目魚等肥美水產;水面上則有錯綜水路、澎湃風浪與因水而生的漁人故事。這些故事,總待人發現與訴說──「尋人啟室工作室」的林筱菁、廖宜霈與陳瀅羽因同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而結識,創立食魚教育品牌「股份魚鄉」,努力將七股漁事搭配好吃又好玩的體驗,要讓大家認識養殖業,更懂得吃下肚的每一口水產。
生長在馬祖海域,外觀像孔雀蛤的貽貝類「馬祖淡菜」,營養價值高,膽固醇含量極低,經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團隊證實具有生殖保健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