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模擬漁電共生產量可達原來7成,現場管理問題仍待解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政府推動漁電共生盼達到發電及生產雙贏,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下稱水試所)今(6)日舉行記者會,水試所所長陳君如指出,水試所已針對文蛤、虱目魚、吳郭魚、金目鱸、七星鱸,進行光電設施模擬實驗,初步成果在40%設施遮蔽率下可維持原產量70%以上。

但漁民認為光電設施進入魚塭後,恐怕會影響原有生產效率、收成方式、曬池效率、水流方向、溶氧······,仍有許多實務面問題得先解決。

水試所針對5種大宗養殖物種進行光電模擬試驗

國內陸上魚塭養殖面積前5大養殖物種分別為虱目魚、文蛤、吳郭魚、石斑及鱸魚,養殖產區主要分布於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6縣市,這些地區為全臺日照最充足的地區,成為政府推動農業與光電結合相關政策時,首波選定區域。

由於農委會的《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規範農業設施總面積不得超過申請土地面積40%,並訂定光電板下的作物年度生產量,至少須達到該物種在農業/漁業統計年報近3年平均產量的70%,作為合理農業經營事實判定參考。

水試所指出,光電設施每公頃設置費用達5000萬元,在實驗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先以蘭花網(黑網)模擬太陽能板40%遮蔽效應,在1分地魚塭進行文蛤養殖結合立柱式光電模擬實驗,另外也在義竹、七股、鹿港、竹北等地針對虱目魚、吳郭魚、金目鱸、七星鱸等物種,結合浮筏式光電設施進行模擬試驗,測試光電設施對養殖物種的成長影響。

水試所利用蘭花網(黑網)模擬太陽能板40%遮蔽效應。

初步模擬實驗成果可維持70%以上產能

水試所文蛤養殖模擬試驗已執行半年,實驗結果顯示在夏季高水溫期,因黑網遮蔽部分直射陽光,可有效降低水溫及池底土溫,40%遮蔽率試驗組文蛤平均體重成長幅度優於未遮蔽對照組,進入秋冬短日照及低水溫期後,因文蛤飼料供應不足,成長較為緩慢,但仍能達到對照組70%成長效果。

陳君如表示,文蛤需要依靠植物性浮游生物成長,魚塭內的藻類數量與光合作用有關,進入低日照期餌料生物會供應不足已在預料之中,因此會考量是否開發與藻類粒徑接近的人工飼料,讓文蛤可以直接攝食成為營養源,或是在水中增加益生菌變成營養源之一,補足餌料生物不足。

針對模擬水面浮動型太陽光電設施對吳郭魚、虱目魚及鱸魚成長試驗,陳君如指出,以8周試驗評估結果來看,40%遮蔽率不影響養殖生物成長,再加上遮蔽部分陽光,讓夏季池水溫度降低,更適合養殖生物成長,目前40%遮蔽率試驗組與未遮蔽對照組相比,整體上產能無差異,甚至有部分試驗組成長情況優於對照組。

他表示,先前國內發生高溫期、強降雨造成文蛤大量死亡,若太陽能板能有效去阻絕高溫、雨水,避免池水鹽度降低影響生物存活率,光電設施對於養殖業應有正面作用,模擬試驗結果證實養殖物種在高溫期產能都能達到傳統養殖產能,未來期望太陽能板設施能阻絕寒害低溫、強降雨,水試所會持續進行相關模擬試驗。

水試所與向陽優能電力公司合作,在台西試驗場設置不同遮蔽率立柱式太陽光電設施。

設立20公頃綠能養殖創育基地

為更精確評估漁電共生對於文蛤養殖效益,以及強化整體經營管理技術,水試所與向陽優能電力公司合作,在台西試驗場4個0.5公頃的試驗池上設置不同遮蔽率的立柱式太陽光電設施,分別為30%、40%、55%、70%。該立柱式光電設施發電設置容量為1,436峰瓩(kWp),光電設施已在9月26日完工,10月上旬與台電饋線併聯開始發電,而水試所也在11月6日放養文蛤,進行實體漁電共生養殖試驗。

水試所為加速漁電共生相關研究及發展進度,已規劃在台南七股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及台西試驗場各設置10公頃的綠能養殖創育基地,提供太陽能光電業者與農企業團體進駐,讓業者集中測試光電養殖整合系統的效能以及管理模式研發。

陳君如表示,每間光電業者的太陽能板規格都有不同,水試所無法針對每種太陽能板一一測試,因此規劃開放育成場域,讓光電業者與水試所簽約,業者可透過與水試所合作,解決光電設施與養殖漁業結合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讓推廣更為順遂。

向陽優能電力公司有規劃使用廢輪胎作為浮筏式太陽能板基座。(攝影/洪嘉鎂)

曬池、收成等問題仍待解

對於漁民來說,光電設施進入養殖漁業仍有許多實務面問題需解決,如太陽能板可遮蔽部分光線降低魚塭溫度,也相對影響曬池效率,部分區域會無法曬到太陽,孳生病菌;太陽能光電設施是否會阻礙網工收成漁獲物,降低收成效率;在魚塭建設立柱型或浮筏型光電設施,是否會影響水車的水流方向、排汙效率,甚至降低水中溶氧。

陳君如強調,曬池是一種傳統養殖的操作方式,嚴格來說是養殖過程養殖密度過高、飼料投餵量大,增加池底額外有機質,造成池底老化,有鼓勵漁民養剛好的量就好,維持水質最佳狀態,這樣就不需要曬池,當然國內已存在養殖魚塭池底老化問題,使用益生菌、水質處理劑也有機會達到曬池同等效果,不見得一定要曬池。

他表示,若漁民需要曬池,以浮筏式為例,有想過可先曬一半的池子,另一半太陽能板蓋著,等到一半曬好後,再放些水將太陽能板拉到曬好的一邊,另一半池子就能繼續曬,對漁民來說可能不方便,但確實有可行空間。

未來水試所將撰寫相關手冊,告訴漁民該如何在光電設施下進行養殖活動。(攝影/洪嘉鎂)

水試所也有考量到遮陰是否會造成魚塭溶氧量降低,已進行溶氧相關實驗並監測狀況。陳君如指出,傳統魚塭內藻類可行光合作用補充部分氧氣,有思考遮陰後是否會減少氧氣供應,甚至加快缺氧速度,因此實驗池有佈置水車並監測溶氧,現階段沒有發現溶氧量降低,也不需增加水車數量。

至於收成與水流方向是否受到影響,他表示,浮筏式目前影響池水流動方向有限,只有表層水會受到影響,整體影響不大,針對漁獲物收成,目前有在浮筏式設施中測試拉網收魚,實際操作沒有問題,在立柱型設施下收成時會有勾到網子,不推薦養殖魚類,而文蛤依靠類似吸塵器機器收成,在立柱型下不會有太大影響。

目前水試所漁電共生研究仍在模擬試驗階段,陳君如指出,等未來相關資訊整理完成後,水試所會撰寫相

關手冊,告訴漁民該如何在光電設施下進行養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