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產養殖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城市角落裡一盞七彩霓虹燈招牌「啪」地一聲點亮,白晃晃的日光燈管閃爍,鐵皮屋內逐漸傳出笑語、人音,以及不間斷的流水聲……。今晚,我們邀請你一同走進這間坐落在臺北城東邊的汐止「歡囍釣蝦場」,在這兒,釣齡十餘載的資深釣客吳亮衡已在等待,準備和我們分享釣蝦場的這些年、那些事。
文蛤養殖一直是臺灣貝類養殖的大宗,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文蛤養殖面積約8,000至9,000公頃,佔整體陸上養殖面積25%,產量近4.9萬噸,產值約新臺幣40億元,佔總體鹹水魚塭產殖25% 和貝類產值47%;水試所研究團隊利用形態標誌和分子遺傳標誌,針對不同地區成長的文蛤進行殼色分析,並作為育種的參考。
臺灣從日治時期引進「麗文蛤」放流淡水河,開啟文蛤養殖產業,因此長久以來將國內養殖及市場流通文蛤當成麗文蛤後代,但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DNA鑑定,確認臺灣的文蛤基因序列與過去紀錄中的麗文蛤、中華文蛤均有顯著差異,3月底發表SCI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正式命名為「臺灣文蛤」。
衛福部食藥署今(21)日公布邊境檢驗稽查結果,其中有兩批由不同進口商分別自越南進口的「蚵肉(FRESH OYSTER MEAT)」,共6,786公斤,檢出重金屬無機砷超標2倍至5倍以上。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人體長期攝取砷會累積在骨頭,恐危害骨髓造血及免疫系統,檢出超標食品就不建議食用。
你聽過「生態養殖」嗎?你知道生態養殖是一種友善環境的方式嗎?所謂的生態養殖,就是回到早期粗放、低密度的自然養殖方式。透過適量、多樣性魚種的混養,營造出模擬自然環境的塘埤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會有各階層物種,除了經濟魚種,也會放養不同功能的工作魚,讓牠們各司其職;如此一來,就不需依靠藥物來控管水池與水產的狀況。
提到日本食物,你會聯想到什麼?精緻高雅的「懷石料理」、新鮮美味的「握壽司」,或是街頭巷尾經常出現的「拉麵」與「居酒屋」?日本強調職人精神,其飲食不僅受到世界各地的喜愛,與飲食相關的大眾文化也十分流行,諸如「深夜食堂」、「將太的壽司」、「妙手小廚師」等,都是臺灣觀眾熟悉的作品。學界也有許多關於日本飲食文化的研究,包括拉麵、啤酒、和食、壽司與茶道等。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異常死亡事件,直到近幾年還是時有所聞,4年前甚至傳出漁民養殖文蛤死亡率高達9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和國立嘉義大學等學研機構曾多次實地訪查研究發現,養殖環境溫度出現劇烈變化,導致養殖池水質與土質惡化,潛伏病原菌趁機快速繁殖感染,如果沒有在病原菌星火燎原前及時採取適當因應措施,就會引發文蛤暴斃災情。雖然漁民知其所以,卻還是無法防患未然。「養殖最大化,才能賺最多錢,是漁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水試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王郁峻直言,目前仍須持續跟漁民宣導友善生態養殖,改變高密度放養的經營形態。
黃國良說起,十年前原本在中國擔任高階經理人,因為生了場重病,加上從事養殖漁業的老父年邁,返台接手家業,一開始也是經歷了魚販的剝削,他天生不服輸的性格,將科技導入水產養殖成為翻轉漁業的契機,黃國良說:「不是裝個sensor(感測器)就叫智慧養殖」,更要「聰明養、聰明賣」。
1913年,日本殖民政府在霄裡設置臺灣史上第一個淡水水產試驗公部門研究單位。之後,霄裡淡水養殖試驗場在草魚、鰱魚、鯁魚、鯉魚、香魚、美國食用蛙的試驗與推廣上皆有歷史上的貢獻。經歷27載風華歲月,霄裡淡水養殖試驗場風光不再,逐漸隱沒在時代更迭之間。
國內外午仔魚市場需求量與利潤提升,午仔魚養殖產業快速興起,近10年來放養量逐年增加,養殖業者往往在沒有做到周全的評估即積極投入或增量養殖,造成養殖風險與健康管理難度增加,在放養面積與放養量未進行整體養殖總量管制下,提高供需失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