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3年8月號 島旅.農漁系地味探索

來一場深度島旅,重新認識屬於臺灣特有的文化底蘊。走進臺南市區,看見常民生活中的風土地貌;跟著屏東養魚人家的腳步踏進島嶼之南;穿梭臺東金崙的巷弄之間,貼近地方文史;看苗栗青年用創意串起傳統。再遠一點,面向海風前往馬祖,遇見純粹本心。

鄉間小路
重回島嶼之南 留在枋寮好好摸魚

走出枋寮車站,漁港的海味迎風而至,這裡是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的交界,臺鐵南迴線的起點。站內掛著詩人余光中於1960年代創作的〈車過枋寮〉,盛讚枋寮廣闊的田野、甜美的瓜果與豐饒的物產。產業流轉30年,現在近海捕撈與農業耕作減少,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區轉以養殖漁業為大宗,當年受牧神眷顧的原野漸漸被魚塭、水車取代。

新聞
魚塭抽水別抽乾 保留10公分招待候鳥

臺灣早年因為開發,導致沿海泥灘地面積大減,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黃書彥表示,60年來臺灣整個西部沿海泥灘地帶面積減少60%,近年積極保育濕地後,才阻止了濕地環境的再惡化,其實農田及魚塭都算是人為濕地,可以短暫地以濕地的角色,讓過境的候鳥好好利用。

新聞
不只補助設備 嘉義智慧養殖漁業聯盟產銷都有專家陪

極端氣候下,養殖漁業面臨重大挑戰,幾年前養殖漁業已導入智慧設備,幫助漁民養好魚,嘉義縣政府自108年起即補助漁民購置智慧養殖設備,今年將加入更完整服務,將遴選養殖漁民組織「智慧養殖漁業聯盟」,從生產至銷售全程都有專家輔導,報名至6月30日止,歡迎漁民加入智慧養殖陣容。

新聞
再次預告《養殖漁業生產區設置及管理準則》 下修劃設生產區門檻

漁業署去年8月預告《養殖漁業生產區設置及管理準則》草案,今年9月再度重新預告,草案內容已做部分修正,主要是下修養殖漁業生產區劃設門檻,漁業署這次預告僅就多年來討論後取得共識部分入法,減少歧見,以利今年底公告實施。

新聞
陸上養殖漁業開放申請聘僱外籍移工 漁民觀望

陸上魚塭養殖業者即日起可申請聘僱外籍移工,本國籍勞工及外籍移工核配比為35%,即有3名本國籍勞工才能申請1名外籍移工,薪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加上各種保險支出,以及提供宿舍等條件後,讓養殖漁民說:「我聘請本國勞工就好」。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天氣轉熱】魚塭水質要注意! 高市推「水質檢測包」有利自主管理

季節交替之際,魚塭水質管理也要跟著注意,高雄市動保處近兩年加強宣導養殖戶水質自主檢驗行動包,提升漁民自主控管水質的能力,不良件數雖提升至123件,但不良率約佔3成,與往年同期相當。根據農委會防檢局動物疫情3月統計資料,弧菌病、卵圓鞭毛蟲症、潰爛病等全臺病例雖較去年同期少,但天氣轉熱,水質管理也要到位,才能降低養殖物生病的機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六輕氣爆】麥寮鄉公所啟動災損登記作業 雲林縣環保局近期將公告污染報告

六輕氣爆逾一週,麥寮鄉公所啟動災損登記作業。即日起至26日,鄉內農漁民攜帶土地權狀、養殖登記證、身分證等資料到鄉公所申請即可,不需檢附災害照片也可至鄉公所登記,台塑會根據登記內容進行實地勘驗,再評估是否列入賠償。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六輕氣爆】公衛學者出動 協助釐清魚塭污染狀況

臺大公衛學院專案助理教授邱嘉斌表示,過去六輕公害研究主體多在人體,此次藉爆炸事件,可望推進污染物在不同介質的影響程度,如水、空氣及生物體內的殘留等。15、16日研究團隊從彰化到雲林共18處採集水、底泥、文蛤及泡棉進行檢定,現場雖沒有發現生物大規模死亡,但仍無法斷定污染的情形。預計17日會將採樣的內容轉送至檢驗單位。

新聞
臺灣生態養殖多樣性,兼顧收益與環境,精算環境負荷量

在注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趨勢下,臺灣近年越來越多養殖業者決定加入生態養殖行列,然而臺灣目前對生態養殖尚無明確定義及規範,時常出現在水產品外包裝的字樣,例如不用藥、使用益生菌、友善環境等等,大多出於養殖業者根據自身經驗統整的做法。另一方面,生態養殖生產過程背負更高風險、生產成本,該如何兼顧收益與環境,成為最大挑戰。